1627年9月,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弟弟,16岁的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转年改元“崇祯”。这就是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校的太子朱慈炯被炸死,朱由检兄终弟及成为皇帝,朱由校临死前拉着弟弟的手,情真意切地说:
事实证明,朱由检确实按照哥哥的嘱托去做,刚一即位就搞死了哥哥最为宠信的阴阳人魏忠贤,处置了阉党260多人,一举消灭阉党势力,还是能看出这个年轻的帝王很有自己的个性。不过另一方面,文官势力重新崛起,党争继续不断。
朱由检本以为消灭了阉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可以重振大明帝国的国威,但此时大明帝国无论内外都已经不给朱由检机会,甚至就连老天爷也和朱由检过不去。据史料记载,朱由检即位起,全国各地就天灾不断。
从崇祯元年(1628年)起,全国各地就出现各式各样的灾难,旱灾、水灾、蝗灾,灾灾不断。希望下雨的时候滴水没有;不希望下雨的时候下个不停;爱吃油炸蚂蚱的人,看不到一只蚂蚱;最担心啃食庄稼的农民,睡在自家床上都能压死只蚂蚱。
于是,赈灾就成了朱由检首要面临的问题。但是赈灾需要真金白银,老百姓流离失所交不上来税,无奈之下朱由检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下令裁撤一些白拿工资又没有实际用处的朝廷机构,例如:驿站。这就导致大量的驿站人员失业。
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瘟疫,全国各地因天灾生出的疫情接连不断。东北边境的后金趁着明朝焦头烂额,在东北地区继续发动战事,唯一能让朱由检聊以自慰的是后金开创者和精神领袖努尔哈赤已经在天启六年(1626年)时去世。
据说,努尔哈赤是被守卫辽东的名将袁崇焕用红衣大炮打伤之后去世的,这个事情至今也是一桩悬案,但袁崇焕却因此出名,所以朱由检一即位便重用袁崇焕,让他全面主持辽东军政事务,还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平定辽东战事。
据说朱由检当时十分激动,认为袁崇焕就是自己的大救星,但是对于袁崇焕而言,自己等于在皇帝陛下面前立了军令状。后金如此生猛强大的敌人,只要五年就能平定,在朱由检看来这实在是笔划算的买卖。(www.xing528.com)
事实证明,在领导面前讲话是要负责任的,如果完不成任务那是要被追责的。不可否认袁崇焕在辽东和后金人拼命的精神,但前线军务,还要讲究个依据形势灵活变通,例如某个时间段采取权宜之计,争取时间以利再战。
在皇帝陛下心中有了这个印象,袁崇焕的结局可想而知。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得知朱由检猜忌袁崇焕后,开始采取反间计,最终让朱由检杀掉了袁崇焕。能够拯救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被朱由检揪断了。
此后,明军在东北地区完全陷入被动,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了抵御后金军队,拆了东墙补西墙,将中原地区大量军队调往辽东。打仗打的是银子,国家灾害不断,国库已经是赤字,只能向老百姓加税,而老百姓早已经是流离失所,所以只能造反,这其中就有下岗失业的李自成。
当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张献忠、李自成等揭竿而起,朱由检先后任用了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熊文灿等多名将领镇压,但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朝廷打仗需要钱,没钱就加老百姓的税,老百姓走投无路就造反,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吴思先生所说的“崇祯死弯”。
中原有各路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后金的皇太极又在1636年时将后金的国号改为“清”,搞得朱由检已经快要疯掉,人在极端的压力之下有时就会失去理智。随着局势的日益恶化,朱由检也越来越暴躁,滥杀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总督被杀的有7人,巡抚被杀的有11人。
但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鉴于两面作战的巨大压力,有人建议与清朝和谈,朱由检本来也同意私下议和,但却惹恼了朝廷文臣,他们认为堂堂大明王朝居然与“野蛮人”议和,简直是一种耻辱,所以议和不了了之,大明帝国就是在和、战之间走向了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