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昙华林:2004至2015年间的辉煌

昙华林:2004至2015年间的辉煌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昙华林街97号,瑞典循道行教区对街,一座修复后的小洋楼展现在新建的花园广场中间,开一间名叫“融园”的咖啡馆,据说是画家、艺术家、文青、小资的集散地。明天的昙华林,应该是居民安居、城市休闲、创意产业的融合体,艺术城市的模板,城市文化的引领。如果将来的昙华林是这样的,不动声色的华丽弥散在整片街区,无论是住在这里的人还是来这里游玩片刻的人都能在这里获得身体的休憩和心神的波动,那样,就很好。

昙华林:2004至2015年间的辉煌

2004年去昙华林,古城墙拆毁得几乎连踪迹都难以找到了,建筑消失得连残砖剩瓦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曾经甲兵驻防的城墙根下长满荒草,昙华林小街两侧的简易棚屋顺溜排列,东倒西歪地将街道挤占成狭窄一条,掩蔽住行人视线,看不见曾经有过的古旧时代的美在哪里。

那一年,这里是一条荒废的小街,都市里的村庄,被人遗忘的角落。

街道如此,街道背后的螃蟹岬和凤凰山更是荒凉,夏公馆右侧有一条上山的石阶,逐级向上,石砌的山道干净平整,偶尔踱过来一只不知是家猫还是野猫的小猫,黑黄相间的皮毛,很悠闲的样子。

2003年夏公馆右侧废弃的花园石径上的猫

山坡上下,杂草茂密,树木丛生,几幢年久失修的老建筑,被人抛弃似的散落山坡上下,如果不是着意地寻觅,你根本就不会想到这山间野岭之间还会有人烟。

往上走,道边耸立一间水泥砌筑的中式小亭,八角飞檐,有围栏可以小坐。再向上几级石阶,一块刻有“凤凰山”的石碑立在这人迹罕至的山的高处,四周长着毛茸茸的紫红色的野花和左右摇晃的狗尾毛草。

半世纪前,这里是一片风景秀丽的别墅区,因为很多原因,变成这个样子。

凤凰山的凉亭

有人回忆说:当年,徐源泉公馆隔壁有一间小店,店主汉川人,民国初年来这条街上落户,先做烧饼,后来独创“文华猪油酥饼”,因为街对面文华书院学生喜欢,成群结队地跑出校园买来吃,所以得名,甜咸两种口味精工细做,酥、香、脆,入口即溶,后来成了武昌城内著名小吃,达官贵人专门来这里买了,然后赶乘飞机去上海送给亲朋好友。

2004年印象最深的是花园山嘉诺撒修女教堂,从街上经过无论如何也别想找得到的,那一天在中医学院宿舍院子里篮球场边问路,一个小男孩自告奋勇愿当向导,七弯八绕,绕到几幢居民楼背后,树根和藤蔓环围着一圈砖墙托起的一块凸起的高地,长满灌木和杂草,没有路的茂密的翠绿野草丛中耸起一幢青黑色的石质雕花建筑,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午后的阳光从它背后打过来,语言无法形容。

嘉诺撒修女小教堂2011年后修复

从蔓生的野草中踩出路走向石头教堂的门厅,石阶破损,跳跃上下,罗马式门廊细腻而精致,长形大厅,天花、门窗、地板破坏严重,除了几根木条和几张桌子以外,一应空空,厚重的尘土将过往的时空掩埋得迷迷离离,风从开着的破窗户吹进来,掀弄地上的纸屑飞舞。

领路的小男孩早已跑回家去了,一边跑一边说:“我妈妈说‘这个空房子里有鬼!’”

想象大厅排列长条靠椅,前面一堵墙壁前是牧师布道的讲坛,天光射进两侧长窗,修女祈祷在幽静的山间回响。

近几年,嘉诺撒小教堂翻建一新,游人再也看不到当年矗立荒草老树古藤之间的荒废景象了。

2003年嘉诺撒小教堂的大门

绕到教堂背后,曾经的天文台早已成为废墟,高墙上残存半圆形穿空水泥体。

2011年春夏之交去昙华林,街区变化之大难以形容,先前的荒凉破败一扫而空,笔直一条路,整洁无暇,路两边低矮破旧的平房全部没有了,曾经被遮挡半世纪的漂亮的洋房和花园显现在行人的身边,那些有故事的人家也不知迁到哪里去了?

八年前,摆了一张抬球桌的街边房主告诉游人说,他这个低矮的平房曾经是一座公馆的宅基地,而他是公馆的少爷,父亲是中共潜伏在国民党的高官,当年北京傅作义的部下,1949年受周恩来指示,跨海台湾执行“特别任务”,至今杳无音信。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一本书,翻开书页,指着图片前排一位气宇轩昂的军人说这就是他的父亲,家人等待他回来,等了将近60年。

怀着一个虚妄的梦,度过贫寒中剩下的岁月,不知道这一片街区有多少这样的人?(www.xing528.com)

瑞典传教区牧师楼今天的咖啡馆

草木森森,都市商区久住难见的绿色,山坡下翟雅阁健身所八年不见,建筑颓毁得令人吃惊,残损的瓦檐下爬满碧绿的攀藤植物,不知道这幢老建筑几时才能够被艺术性地历史性地修复?

一个穿齐踝长裙的女学生指给进入文华大学文学院的那幢房子。

穿过门洞就是中庭,黑色的木围栏上下两层,围住一块凹下去的长方庭园,石板地间隙中的绿草,庭园中绿叶红花,新鲜的绿色和老房子彩色的玻璃窗及黑漆剥落的木板壁相互映照,时空不能消融的艳丽的感觉

瑞典行道会教区换了一个新的水泥大门,但是大院里边教区建筑残败如旧。

仁济医院侧面辟出中心小广场,花坛、石凳、咖啡馆、饰品店等点缀周边。

与瑞典领事馆相邻的一幢老建筑

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三天两头跑这里来写生,“很好玩,很美!” 他们说。

八年前的景象,他们不曾见过,八年前那个破破烂烂的街区不会让他们感兴趣。

昙华林街97号,瑞典循道行教区对街,一座修复后的小洋楼展现在新建的花园广场中间,开一间名叫“融园”的咖啡馆,据说是画家艺术家、文青、小资的集散地。

树的年轮

融园咖啡馆露天木台上小坐,圆桌子,藤圈椅,喝咖啡吃冰淇淋,举目上下全是年轻学生,昙华林,小资的地盘。

小广场花坛边木长椅上坐着好几位老人,爹爹和婆婆,静坐闲话,绝好的一处市民休憩地。

明天的昙华林,应该是居民安居、城市休闲、创意产业的融合体,艺术城市的模板,城市文化的引领。

2011年昙华林的猫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日本建筑学博士小幡关于昙华林街区改造设想:“我要让一座摩登建筑在老建筑中生长”,木结构框架,镶嵌玻璃,“木头更有生命的气息和情感,相比钢筋混凝土,木头和玻璃与人更亲近……”

玻璃和木框架或是玻璃和钢铁框架的工业感设计感十足的建筑与老建筑古建筑镶嵌一起,是21世纪以来欧洲和美洲建筑师修复改造老城区最时尚的方法,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有机地融合在一处,方正透空的框架建筑与实体感很强的砖石建筑嵌合在一处,轻盈空灵的现代感更能够衬托出沉重坚实的历史感,悠远时空的呼唤,提醒今天人不忘记过去。

如果将来的昙华林是这样的,不动声色的华丽弥散在整片街区,无论是住在这里的人还是来这里游玩片刻的人都能在这里获得身体的休憩和心神的波动,那样,就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