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泉公馆:昙华林141号,不是一幢房屋,而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大院落,即湖北省武警干宿舍。
进院门,向右拐,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大场地,光秃秃地躺在那里,既不植树木,也不植花草,场地尽头,立着一幢与现代建筑风格全然不同的古怪的小楼房,这便是徐源泉公馆,建于1931年。
徐源泉,湖北新洲仓埠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后来弃武从商,湖北著名的实业家,在家乡仓埠开工厂办学校,仓埠徐公馆现在在新洲二中校园内。
下面是2004年游览昙华林的文字记录:
天气晴朗,小楼前晾晒棉絮和被单,风吹时,布单子鼓得像帆。
徐源泉武昌昙华林公馆全貌
门前的罗马立柱上至今还残留着文革时期涂刷的标语痕迹:“✕✕无产阶级思想”,上面两个字被涂掉了,另一根柱子上的标语已经看不见了。
石阶缝隙里的绿草,楼上凉台边的野花,两扇破落的纱门扇歪歪倒倒地敞开,门厅墙壁的水泥涂层一片片地风化剥落,空阔的场地上,小楼显得无比的美。
据说,当年昙华林公馆众多,武昌徐公馆建筑华丽,周围达官富户私宅不能和它相比,其实新洲仓埠徐公馆才是真正的金碧辉煌。
夏斗寅公馆:由徐源泉公馆走出,仍然在昙华林141号大院内,经过数幢新建的宿舍楼,有一条石阶曲折往山上走,前行左拐,荒草间一幢单层房屋,乃当年的湖北省主席夏斗寅别墅。
凤凰山夏斗寅公馆2004年
夏斗寅:湖北麻城人,参加辛亥武昌起义,1926年北伐将领,1932年湖北省主席,今汉口天地有一处公馆,昙华林凤凰山这一间别墅几乎摧毁,东湖有一处别墅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2003年,开发商看中了螃蟹岬这一块地皮,准备拆掉这一片又破又旧的式样过时的老房子重新起楼,也许是因为夏斗寅公馆残旧的痕迹更重一些吧,于是首当其冲成为141号大院内第二幢被拆毁的老屋。之前,辛亥名人邵伯昌故居已经被拆得片瓦无存。
背倚凤凰山,门廊外山坡下便是昙华林小街,也许1949年前,这一片山坡空地曾经栽满花草,如今已被数幢楼房填得满坑满谷的了。
夏公馆就这样被遮挡在一片毫无建筑特色的现代居民楼的背后,如一个被人遗弃在荒野间的孤儿,如若不是有意识寻觅,没有人会知道它的存在。
红色大坡状瓦顶被尘土蒙蔽得黯然失色。瓦顶已经半毁,木质梁木椽柱尽皆暴露于露天。室内每一间房子皆装有壁炉,推及屋顶一定建有烟囱,但是现已被毁。靠山那一面墙壁大窗户下面有一个漂亮的水磨石浴缸,黑色底面点缀白色瓜米石,当年一件华丽的卫浴设施,如今,孤零零地扔在这间没有屋顶的废墟间,顶上是蓝天,窗外是菜花地,室内满是瓦砾,瓦砾间长满了青草。
那一天,站在荒草瓦砾之间,看着这只承载着半世纪前的历史和故事的石头浴缸,感觉十分怪异。
刘公公馆:昙华林街32号,石砌高墙,数级石阶上去,中式石砌门框院门,两扇铁皮木门终日紧闭不开,传说是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刘公故居,但是据相关部门2013年调查结果,这个“传说”无法证实,房子的确是一幢有年头的老建筑,推测建于民国前后,因为所在的这一段街道原名正卫街,所以也被人称为正卫街刘公公馆。
刘公:湖北襄阳县人,辛亥革命发动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曾经牵涉进1911年10月汉口俄租界楚善里爆炸案,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领导人,1920年4月12日病逝上海,时年40岁。
昙华林街边,石阶上的青色植物茂盛地生长着,两扇大门将时光阻在高墙之外,院里空无一人,残旧的衰败的感觉,岁月在这门里边凝固了。(www.xing528.com)
一个小小的院落,正中小楼高两层,坡状瓦顶,青砖墙,门厅罗马柱,室内四方天井,一架楼梯盘旋而上,朱红油漆,雕工非常精致。
院内花木茂密,独立庭院住户不多,所以才能保存完好。
昙华林正卫街刘公公馆
这间小院直到今天还是紧闭院门,人家的住宅人家当然有权利不让外人进入。
正卫街刘公公馆说法流传很广,可能是武昌人对辛亥革命志士怀念太深的缘故吧。
石瑛故居:原地址武昌三义村22号,新地址为武昌昙华林特一号,现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筹建办公室。
石瑛,湖北阳新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1928年石瑛任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校长时,在凤凰山脚购置了一幢住房,也是他和家人在武汉唯一的居所,样式朴素的西式独体式住宅,2005年在当时被毁的楼房背后发现武昌古城北墙墙基。
1949年后,产权划给了某一单位,分给18户人家居住,2004年4月末被开发商拆毁,这一年去三义街,看到的是没拆尽的墙体和一堆碎砖残瓦。
后经石瑛后代多方呼吁,2005年后在原地重建,完全失掉老房子历经岁月的苍老风韵。毁掉的东西很难修复。
钱基博故居:其实是华中大学教授楼中的一幢,1929年到1935年,华中大学校区扩展到鼓架坡和云架桥的东南侧,这里先前是武昌古城东北段城墙墙基。
华中大学教授楼朴园-钱基博旧居
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进武昌城,因为攻城战消耗太大,宣布拆毁武昌城墙,于是五百年的古迹就这么被毁掉了,从历史进程的角度难辨是非,从保护古建筑的角度无疑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城墙毁了,护城河填平了,空出一块土地属于政府,华中大学买下来修建了好几幢校舍,包括两幢建于1935年的漂亮的教授楼,一幢名叫朴园,门口一株大朴树,另一幢名叫榆园,屋侧一株老榆树。
两幢老房子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教学大楼的背后,从武昌中山路湖北美院大门进入也可以,从昙华林街湖北中医药学院翻花园山穿过来也可以。
钱基博: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著名作家钱钟书的父亲,曾经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任教职,1946年受聘来武昌华中大学任教,居住朴园直到1957年病逝。
年轻时曾经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1925年五卅事件发生,美国圣公会中国区主教郭斐蔚指示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阻止学生参与悼念活动引起学校师生抗议,钱基博和几位教师一道登报声明愤而辞去教职;抗战期间随浙江大学西迁江西,钱钟书小说《围城》取材于从上海辗转江西看望父亲的一段经历。
比较文华书院花园山建筑,朴园和榆园两幢楼建成时间比较晚,因为一直躲在大学校园内而保存完好,当然大学校园内被拆毁的老建筑也不是没有,只能说是它们的幸运了。
榆园,华中大学教授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