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华公书林:韦棣华创造的近代公共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韦棣华创造的近代公共图书馆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是写昙华林,写文华书院,绝对绕不开文华公书林,自然也绕不开韦棣华。近代公共图书馆,在国家立法保护下,免费提供全民众服务,给予公民自由阅读书刊的权利,这就是公共图书馆精神,文华公书林创建者韦棣华女士一生都在维护这种精神。纽约布鲁克林普拉策学院1908年,玛丽·伍德回到中国立即筹划动工建造文华公书林。1910年,文华公书林建成,管理上属于文华大学,韦棣华担任图书馆馆长,强调图书馆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功能。

文华公书林:韦棣华创造的近代公共图书馆

凡是写昙华林,写文华书院,绝对绕不开文华公书林,自然也绕不开韦棣华。

文华公书林:英文名Boone Library(布恩图书馆),即文华大学图书馆,建成于1910年,设计师德海斯(Mr De Hees),设计助理康明德·肯普(Mr Kemp),1821年扩建,增加原建筑面积二分之一,功能实用性加强,曾经是文华大学最漂亮的一幢建筑,被湖北中医药大学以占地面积过大这样滑稽的理由拆毁。

所以我们只能从灰尘覆盖的历史资料中寻找往日的痕迹。

文华公书林背面

文华公书林,一幢非常大的房子,矗立在花园山山坡下,距离昙华林街不远,和今天武汉十四中隔街相对,门前有个网球场还有四季常绿的林木,灰白色麻石外墙,罗马式玻璃长窗,门廊四根罗马柱,卷草雕花柱头,拱券大门,门楣大山花,数层台阶进入光亮的大厅,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欧洲新古典主义华丽的尾声。

内部装饰中式古典风,雕花横梁,朱漆木柱,明清桌椅,藏书库、编目室、标本收藏室、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办公室,包括现代化科学仪器等,构造设施齐全,另有韦氏参考室、孙公纪念室、罗瑟厅、司徒厅等内涵丰富的纪念厅室令当年在校师生念念不忘——例如司徒厅,又名司徒纪念厅,阶梯式大会议室(也是演剧场和报告厅),纪念文华公书林的建设捐款人纽约慈善家奥维尔·菲尔普斯·斯托克小姐(Miss Olivia Phelps Stokes),以她姐姐的夫姓命名;例如罗瑟厅,又名罗氏纪念厅,阅览大厅,纪念文华公书林筹建时第一位捐款资助人美国哥伦比亚学校长塞特罗博士(Dr Seth Low)等。

以上关于建筑内外描叙,引据于《文华中书林建筑考》(彭惠敏、张廸、黄力著),感谢文章作者珍贵的建筑研究论文

武汉市第一所面对公众的图书馆,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的新生事物,社会影响之大可想而知,馆藏图书三万册,中英文杂志一百多种,读者除了文华大学院校师生外还有周边院校师生(贡院、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等),以及花园山各教区传教士和教徒(包括教会学校师生及教会医院职员)。

公书林:公共图书馆的意思,起这样的名字代表创立者的意愿,和中国古代皇家藏书、官府藏书、民间私人藏书不同,和西方自古罗马开始的国家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不同。近代公共图书馆,在国家立法保护下,免费提供全民众服务,给予公民自由阅读书刊的权利,这就是公共图书馆精神,文华公书林创建者韦棣华女士一生都在维护这种精神。

韦棣华:英文名玛丽·伊丽莎白·伍德(Mary Elizabeth Wood),美国人,1861年8月22日出生美国纽约州西部巴达维亚市(Batavia)爱尔巴镇(Elba),七弟兄中唯一的女儿,从小就狂热地阅读,有人回忆她“童年时就是一个伟大的读者”,28岁在弗吉利亚州里士满公共图书馆(Richmond Public Library)担任管理员10年——因为对书籍的热爱,38岁那年,1899年从美国来到中国武汉,看望在文华书院工作的她家最年幼的弟弟,传教士罗伯特·E·伍德(Father Robert E Wood)。

韦棣华在文华大学任教时期

1899年,“庚子国变”前一年,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越演越烈,反洋教杀洋人烧教堂教案叠起,消息传到海外,玛丽·伍德担心弟弟生命安全,数千里迢迢横渡太平洋赶来武汉劝他回国,罗伯特·伍德说:“我的使命在中国”,我不会回去,姐姐如果担心我,不如留下来和我做伴,武昌城官员倡导西学,和教会关系一向不错,况且城防稳固,不会有“暴乱”发生。

1898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来到武昌,大力倡导洋务运动,推行湖北新政。城市管理者的思维立场决定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宗教政治密切相关,在华西方教会对中国各地区政治势态应该有所把握,所以罗伯特·伍德有这样的自信。

玛丽·伍德决定暂时留居昙华林。第二年,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下令清廷对11国宣战,北京天津保定血流成河。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由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头,联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抗旨不遵”和各国驻上海领馆领事签署“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史称《东南互保条约》,至此,山东、河北以外地区总算逃过一劫。

武昌安定,玛丽·伊丽莎白·伍德放心留下来作永久居住的准备,就这样一生留在中国,熟悉中国,喜欢中国,后来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韦棣华”。

“韦”伍德的谐音,“Wood”,树木的意思。这个名字包含很多:伍德家的人在中国如树木一样扎下根来;华与花同义,棠棣之花,表达自己和弟弟罗伯特的血缘亲情

韦棣华留在文华大学,担任英语教师兼顾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因为对图书管理职业的热爱以及从小到大对书籍的热爱,她想在中国创立一个公共图书馆,当时(20世纪初),公共图书馆遍及欧美各大中小城市,但是中国没有,她认为,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无论它多繁华,假如没有公共图书馆,那是最不能让人忍受的。

出身农民家庭的玛丽·伍德理解和同情城市底层贫民没有书读的悲哀,公共图书馆是教育普及的一种形式,提供全民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至于更深远的意义,她不会多想,她想到的是如何尽自己的努力将理想变为现实。

1901年她开始寻求社会捐赠丰富文华图书馆馆藏,委托认识的朋友回美国后游说各阶层向文华书院提供帮助。

1906年,玛丽·伍德带着双重任务返回美国,一是为图书馆筹集建设资金,二是获取专业培训,在纽约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修图书馆系,在波士顿西蒙斯学院(Simmons College)修管理学系,好在两个城市相距不远,为她学习提供了方便。1907年,代表学校出席美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会上宣布在中国创建公共图书馆的计划,反响非常热烈,人们对在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推进西方文明深感兴趣,例如上述纽约慈善家斯托克小姐解囊捐赠一大笔款项。

纽约布鲁克林普拉策学院

1908年,玛丽·伍德回到中国立即筹划动工建造文华公书林。

她写道:“我觉得我被召唤来做这一项工作,这是神(上帝)对我在中国的安排。”

1910年,文华公书林建成,管理上属于文华大学,韦棣华担任图书馆馆长,强调图书馆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功能。

一、开放提供本校(文华)全部学生使用,在有限范围内,提供给其他政府机构及武汉有识青年使用。

二、全部藏书开架式,读者可以自由浏览取阅。

三、建立巡回图书馆,(1914年)装运2000册中英文图书走出校门访问武昌其他学校和工厂。

开架借阅,面向全社会和全民,文华公书林的工作指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但这是坚冰融化的第一步,从贵族阅读、精英阅读,到平民阅读、全社会大众阅读,社会观念转变,社会风气转变,向特权阶层挑战,为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铺垫基石。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韦棣华并不觉得她今后的人生节奏应该放得缓慢一点,昙华林布恩学校这么幽雅的环境,工作之余读读书养养花,休息身心,辛亥革命虽然在武昌发动,改换朝代似乎不关武昌北城墙的事,新政权对所有在华教会都以礼相待,花园山下的白色的大房子里,日子可以过得如世外桃源,但是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韦棣华向学校方提出,保送本校毕业生去美国留学专攻图书馆专业,准备在文华大学设立图书馆学系,培养图书馆管理人才,她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一定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一样,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将会如雨后春笋。(www.xing528.com)

1911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中国的前途作了太过乐观的估计。

1914年沈祖荣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担任文华公书林主任;1917年胡庆生(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会长胡兰亭的儿子)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几年离开文华大学图书科改行,这是题外话。

1917年,文华大学前任校长翟雅各病重辞职,美国圣公会长沙主教孟良佐(Alfred Alonzo Gilman)调来武汉文华大学接任校长一职。

作为一个教育家,孟良佐的优秀异于常人(后文详叙),文华公书林在武汉创立的重要意义他比谁都清楚,他对韦棣华工作的支持就是给予她充分的自主权管理这座中国第一公共图书馆。

1920年3月,文华大学成立图书科,韦棣华在沈祖荣和胡庆生两位年轻教师协助下推行美国图书馆管理知识和方法到中国,创立中国院校第一图书馆学科(即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前身)。

1925年,文华大学和数个教会学校(大学部)合并成立华中大学。

1926年,北伐军进武昌,武汉国民政府成立,推行打倒列强政治方针,武汉三镇洋教洋商洋学堂洋医院一律停办,华中大学被迫关门两年。

1929年8月,华中大学图书馆学科脱离华中大学,经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及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成立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沈祖荣任校长,韦棣华任教务主任,唯此才能继续招生教学,这段时间依靠韦棣华当年在美国力争成功的“庚款赔偿”维持办学费用。

推想韦棣华主持的图书馆学科宣布脱离华中大学的时候一定得到孟良佐的同意,时代背景险恶,只能金蝉脱壳,多一所学校对外招生,总比整所大学全封闭的好。后来有人以此划界,拔高一方(图书馆专科),贬低另一方(华中大学),实在是很愚蠢。

1951年,文华图书专科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1953年并入武汉大学。

今天,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全国高等院校排名最前的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其中武汉大学排名第一,历史最悠久,资格最过硬,积淀最丰厚,这全有赖于韦棣华和文华公书林。

武汉大学

韦棣华在中国,33年的辛勤工作,为了在中国全面推行公共图书馆制度,文华公书林是她漫漫长路第一步,试点、培训基地,然后是一个系统的实验场(图书馆学科学校),然后1924年说服美国议会以帮助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式处置庚子赔款——详情见其生平著作《庚子赔款与中国的图书馆运动》(《The Boxer Indemnity and the Library Movement in China-1924)——以一个普通传教士的身份,其实也就是以一个普通平民的身份,在中国改朝换代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为不知哪一天才能到来的和平环境全民阅读作顽强努力。

她的人生,今天的人看来,简直是传奇,和特蕾莎修女相似,坚韧执著,只是各自走的路不同。

但是,有一点,不知道众多研究者是否想得到?韦棣华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奋争,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她个人的优秀外(包括她的品质和她的能力),她所有的依托是美国——教会、学校、美国民众、美国议会、美国总统,全都在支撑着她的理想和梦——所以我说:没有美国也就没有中国的韦棣华。

1931年5月1日,玛丽·伊丽莎白·伍德女士病逝于武昌,享年70岁,生前最大的遗憾是,文华公书林(当时华中大学图书馆)终究没有如她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座公共图书馆,有人借此批评文华大学当年的管理者没有现代图书馆精神。

说这种话的人对当时社会背景时代环境根本没有做研究。

文华书院童子军

关于西方公共图书馆的创建历史,摘录一篇论文的片断如下(有删改):

近代图书馆的主要标志是公共图书馆的建立。1850年英国颁布世界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倡导者是英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爱德华兹,这部法案的基本理念是:建立一种由地方政府授权管理,由地方税收支持,对所有纳税人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历史表明,只有这样的机构和制度才能使使广大社会公众获得平等享有知识的机会(南京大学华薇娜:《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国家立法,地方财政税收支持,二者合一,才是公共图书馆生存的基础,以上两点,文华公书林都不具备。

文华公书林,顾名思义,文华大学所属图书馆,不可能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曾经,韦棣华尝试过面向大众开架借阅,文华大学校方(先翟雅各后孟良佐)也没阻拦,但是校外读者多数是周边院校学生和周边教区神职人员,底层贫民根本就不会跑到这所贵族学校的校园里边来。

20世纪初,中国从懵懂走向清醒,从昏昧走向光明,从旧文明过渡到新文明,其间有一段漫长时期,把文化知识送到每一个民众手中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社会没开化,人心也没开化,韦棣华的苦恼也就在这里。

文华大学校长翟雅各,死之前将珍藏图书两千册全部捐赠给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而不捐给自己任职多年的文华大学。为什么?

翟雅各校长(杰克逊校长)一生的嗜好就是收藏图书,其中很多珍贵版本,他清楚韦棣华女士一直以来倡导开架阅览(直到今天任何国家任何公共图书馆也不可能做到所有藏书任人阅览),他不想他的书被这样对待。

从保护珍贵图书的意义上来看,翟雅各赠书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决定很理性,他有处置自己遗产的权利。

韦棣华的思想很单纯,因为在她的国家,公共图书馆全民免费阅读理所当然与生俱来,在她出生前的一百年,自18世纪开始,美国各州各城市设立公共图书馆面向全民众,人生而平等,国家宪法保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图书阅读——上帝对他的子民一视同仁——她希望中国和美国一样,到处都有公共图书馆,每个人怀里揣着一张借书卡,下班了,下工了,放学了,就来到这里,年数很久的老房子,厚墙基,圆拱门,粗立柱,黄铜门把手,磨花玻璃门,高高的天花板下悬垂下来黑铁皮灯罩的吊灯,阳光穿过行道树的绿叶从玻璃窗透进来落到褐色硬木地板上,穿过整排整排的书架如穿过城市密集楼房狭窄的街巷,宽大的橡木桌,扶手的橡木椅,桌上高高摞着硬皮烫金的书,纸张泛黄,陈年的书的香味,人们静静地三三两两散布在阅览大厅的各处,脑袋埋进翻开的书页,里边有另外的世界,城市喧嚣渐行渐远——她愿意为此付出。

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是全美最大的市级图书馆

2001年6月,湖北中医药学院拆毁文华中书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