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百年圣诞堂与文华书院的传承

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百年圣诞堂与文华书院的传承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昙华林圣诞堂今天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最早是文华书院昙华林校区,大部分校舍有百十年建筑史,其中最醒目的是屹立在中心广场的这座早已经成为学校会议厅的圣诞堂。昙华林美国圣公会传教区其实就是文华书院,教区和学校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最先把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和模式引入武汉的是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创建者以及历届管理者(校长)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知名的教育家,他们和武汉城市建设史关系紧密。

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百年圣诞堂与文华书院的传承

武昌中山路北行左转进昙华林街,进入街左侧湖北中医学院,登花园山,其实根本称不上“山”,只是略微凸出于平地一点的坡地而已,这一带旧名鼓架坡,早年间曾经是一片乱坟岗,民谣曰“鼓架坡,野鬼多,前面走,后面拖”,后来成为洋人教区,才有了昙华林20世纪上半叶的繁华。

每一次走进这个校园感觉都非常好,与世隔绝的整洁,绿地、绿树,灰色的和白色的老楼,空间拉得很开阔,看得出当年建筑空间规划的布局,和美国本土19世纪高校建筑风格全然不同,不是红砖大楼哥特风高耸威严式(例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而是田园别墅风格,校舍楼高不过三层,中西式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例如几幢学生宿舍为典型中式四合院式。

进湖北中医学院的大门往右转,朝花园山上走,最先看见的是建在山坡的一块空地上的迄今已有133年建筑历史的圣诞堂(也称武昌昙华林圣诞堂),巴西利卡建筑,双侧柱廊呈现古老素朴庄重的华美

从建成之日起,直到1951年止,举行了八十年宗教礼拜仪式,是武汉市教会学校坚持教会礼仪时间最长的一座教堂,由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兴建,设堂时间1870年12月25日,圣诞节耶稣诞生日,因此得名。

昙华林圣诞堂

今天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最早是文华书院昙华林校区,大部分校舍有百十年建筑史,其中最醒目的是屹立在中心广场的这座早已经成为学校会议厅的圣诞堂。

昙华林圣诞堂:美国圣公会在中国内地留下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33平方米,长厅单层,浅灰色外墙,半高基座托起礼拜厅整个体势,大山花下为正面主入口,突出在门廊外的门斗再设小山花,双重山花强调建筑纵深感,三面外廊立柱环绕,正面廊柱四根,左右廊柱各七根,包括正面一根,空间间隔疏密有致,饱满的建筑力度,改良多立克立柱,光滑无凹槽柱身,柱头如倒扣的浅碗直托廊檐,红瓦坡状顶。

自2003年至2015年,多次来去昙华林,但是都没能进到圣诞堂礼拜厅里边去,所以不清楚内部建筑结构和装饰。

美国圣公会当年在武汉建有教堂50座,百年来毁掉绝大多数,存留至今(2015年)的四座全在武昌——武昌昙华林圣诞堂、武昌复兴路圣米迦堂、武昌青龙巷救世堂(部分改建)、武昌司门口三一堂(2015年被改建得面目全非)。

其中,昙华林圣诞堂保存得最好,1950年后取代华中大学的华中师范学院,1960年后替换华中师范学院的湖北中医学院,这前后两所大学历届管理者都没有下令把它摧毁,比较1984年被华东政法大学某校长下令拆毁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礼拜堂以及2001年被湖北中医药大学校方下令拆毁的文华公书林,它的幸存不知道该感谢谁?除了上天的慈悲。

今天,圣诞堂立在花园山,不仅是一幢可以供人参观的漂亮的老建筑那样简单的意义。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美国圣公会曾经是武汉最大的一个教会社团,汉口和武昌都有传教点。

汉口传教点主要在鄱阳圣保罗座堂(也是美国圣公会主教座堂),原建筑毁于1944年,二战结束后教徒捐资复建,规模远不如以前,2008年这座复建的小教堂也没能逃脱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毁于长江过江隧道的修建之中,近在咫尺的主教公署(即汉口鲁兹故居)独留向黄昏。

1870年建成武昌美国圣公会教堂圣诞堂

武昌传教点最早在蛇山北府街青龙巷救世堂,此后在周边一带建起多所教堂,1868年开发昙华林,在花园山东部山坡(也称鼓架坡)建圣诞堂,在花园山西南坡(今候补街高家巷)建圣约瑟堂,两所教堂都属文华书院校内礼拜堂,欢迎校外教民入内礼拜。

美国圣公会对花园山的开发规模宏大,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上半叶,前后70年,先建礼拜堂(即昙华林圣诞堂),然后在礼拜堂周围建校舍,原先在青龙巷开办的男童学校往花园山迁移,一边教学一边建设,先有小学部和中学部,后来建女子中学(布伦女校),20世纪后增添大学部;除学校以外,花园山校区还建起一座医院(圣彼得医院)和一座图书馆(文华公书林)。

昙华林美国圣公会传教区其实就是文华书院,教区和学校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

东起螃蟹岬(中山北路)、西止于胭脂路、北起昙华林街、南止于粮道街,地图上看一大片长方形地域,除此之外还有戈甲营以南候补街高家巷圣约瑟学院(圣约瑟堂所在地),以及棋盘街、云架桥数处房产,今天的湖北中医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都包括在当年的文华书院以及后来的华中大学的校园范围以内。

文华书院(布恩纪念学校):美国圣公会在武汉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后来和另几所教会学校以大学部合并为华中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与它相并列的有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等。

当年,在花园山昙华林四大传教区,其中美国圣公会占地面积最大建设规模也最大,就是因为这所教会学校。

两座教堂(圣诞堂和圣约瑟堂)都是文华书院的校内礼拜堂,一所医院(圣彼得医院)也是文华书院校内医院,一座图书馆(文华公书林)也是文华书院校内图书馆——为了办学,倾其所有,可见美国圣公会对武昌文华书院的重视。

最先把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和模式引入武汉的是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创建者以及历届管理者(校长)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知名的教育家,他们和武汉城市建设史关系紧密。

这就是昙华林圣诞堂留存到今天的价值所在。

有必要说说基督教美国圣公会。

圣公会:基督教新教三大主流门派之一安立甘宗在中国的称谓。另外两大门派为路德宗(信义宗)和归正宗(加尔文教派)。

安立甘,英格兰的谐音。

武昌昙华林街花园山坡上的文华书院旧址

安立甘教派发源于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稳固地位,目前为英国国教,但是,世界上除联合王国(英国)以外,其他各国各地的安立甘宗教会团体,组织上都不从属于英国国教会。

美国圣公会准确称谓是:在美国的英国国教会(Episcopal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76年美国独立,美国安立甘宗教徒脱离英国国教会自立,从而产生美国圣公会。

美国圣公会为美国诸多新教教派之一,19世纪初成立全国总部,办公机构位于纽约第二大道815号,于是人称“815”。

进入中国后,1898年,美国圣公会中国教区会议决定改名为中华圣公会,英文名“Anglican,Episcopal”(即“安立甘”和“英国国教”两个单词的组合)。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上海开埠,美国圣公会进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名叫威廉·琼斯·布恩(武昌文华书院以他命名),中文名:文惠廉,史称文惠廉主教。(www.xing528.com)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1年汉口开埠,1868年,查宁·穆尔·威廉姆斯主教(韦廉臣主教)来武汉,美国圣公会中国内陆(主要是长江流域)传教区的开拓自他而始。

文献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6月,上海美国圣公会韦廉臣主教三人乘船来武汉,设礼拜堂于武昌昙华林、汉口民生路张美之巷以及汉口鄱阳街。”

陪同韦廉臣主教的两位传教士,一位是华人颜永京,另一位传教士称“胡瑛”,这个名字容易和清末革命党人胡瑛混淆,网上英文资料称“Mr.Hohling”,音译“霍林先生”,应该是位美国人。

“韦廉臣主教的主持下,在武昌置地创办了一所男童寄宿学校,1871年10月2日(清同治十年)正式开学。”

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初来武昌时,在青龙巷横街头设堂传教,同期在办小学堂招收男生入学,另外开设医馆,即后来同仁医院。

百度地图上看:武昌青龙巷和横街位于蛇山北,离昙华林街区距离并不算远。

文华书院在武汉当时算得上一件新事物,武汉三镇第一所西方教育体制的学校,晚清称为“洋学堂”,即教会学校,比汉口博学书院建校时间早37年。

据美国圣公会当年史录:汉口武昌的传教活动已经开始,有福音传播中心,教堂布道,吸收教徒,还有主日学校(即青龙巷男校,遗址位于今青龙巷小学)。

武昌老城区青龙巷93号大院内,当年美国圣公会圣救世主堂今天已经修整一新,绿瓦、翘檐、石头台阶,中国古典式庙宇建筑,和离这里不远位于解放路中段的圣公会三一堂同样风格,西方教堂进入中国早期建筑模式,淡化中国人对异邦文化的恐惧心理。

2015年CECP志愿者考察武昌美圣公会圣三一堂,胡榴明和方思予(武汉电视台编导),杨帆摄影

武昌青龙巷圣救世主堂(即救世堂),美国圣公会武昌传教的基地,教堂旁边办男童学校和医馆(伊丽莎白·彭勒女医院),学校教师和医馆医护人员由传教士和传教士夫人担任。

韦廉臣主教的建设蓝图并不局限在青龙巷(这地方实在太狭窄),同一时期在武昌城东北角昙华林购置地皮准备大兴土木。

此前(1864年)英国伦敦会已经在戈甲营购地建房,这次,美国圣公会更是“来势汹汹”。

清末,武昌发生两起反洋教风波(即“教案”)都和开发昙华林有关:第一起,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伦敦会杨格非在戈甲营购地建教堂;第二起,清同治七年(1868年)美国圣公会韦廉臣在花园山(当时丁家山)购地建教堂和学校。

洋教士在昙华林购地引发本埠士绅强烈不满,即便是荒山野岭也不想被洋人染指,封关锁国三百年的中国内陆人对洋教的抵制很必然,其间牵扯“反清灭洋”政治背景,限于篇幅不细述。

虽说如此,但是拗不过《北京条约》章程规定——“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官府拗不过朝廷,朝廷才懒得和洋人拗,民间风波掀不起大浪,昙华林传教区开发建设顺利进行。

最早花园山不叫花园山叫丁家山,位于武昌城东北城墙圈内,坡度很缓,称不上是一座山,充其量一块凸出地表的大土包,满山杂草乱树,山坡紧靠昙华林古街,当年(清同治年)这一块地方已经萧条败落。

美国圣公会入手这片地皮后建起的第一座建筑就是圣诞堂,然后修建校舍,从1870年到1890年,青龙巷男童学校搬迁至昙华林,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取名文华书院。

同时期在校区内建设圣彼得医院(St Peter s Hospital)为文华书院校内医院,但是接受当地居民诊疗。

有记载描叙当年学校创业艰苦——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开辟荒地,栽花种草,植树成林,几年时间,一处环境优美、屋舍典雅的西式学堂在荆棘丛莽中建设起来——校园如花园,从此丁家山改名花园山。

文华书院整体搬迁时间众说不一。

有说是1890年,但是买一块地皮闲置12年不使用对于从来讲究办事效率的美国人来说不可能,建一座礼拜堂在荒山上空置11年对于传教心切的美国圣公会来说也不可能。

有资料显示,自1870年后,文华书院已经在昙华林新校区开课。

20世纪初拍摄照片,文华书院建筑规模非常宏大,不可能完成于数年之间。可以设想:花园山教区建设从1869年开始断断续续地进行,数十年间荒地一块一块地开拓房子一幢一幢地搭盖,从设计构思到资金到位到人工调配,所有的开发工作按照当初的计划一步步朝前推进。

韦廉臣主教的规划是:在这一片古城墙根下的荒山野洼(昙华林古街即山间洼地)建一所中国前所未有的美式学校启蒙武汉民众,如他之前在日本京都池袋那样。

美国圣公会授予韦廉臣主教的职权范围包括中国和日本两大教区,他一生创办两所院校,1859年创建日本京都池袋立教学院(东京立教大学前身),十年后创建中国武昌文华书院(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前身)。

戏剧化的情节是:日本东京立教大学以此为荣,160年来不断对世界宣传本校创建者美国圣公会威廉姆斯主教;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对于本校创办者韦廉臣主教(即威廉姆斯主教)只是在校史简介一栏中轻轻一笔带过——这就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对待外来文化的差别。“数典忘祖” 这个词是中国古人造的,用在当代中国人身上正合适。

史录整理如下:

187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昌开办一所男生学校,英文名: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即布恩纪念学堂,纪念文惠廉(威廉·琼斯·布恩)主教开辟中国教区的功业,另外仿清代书院取中文名“文华书院”,另据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的回忆,同样有纪念文惠廉主教的含义。

20世纪交替时期昙华林文华书院俯瞰

那么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文华书院中英文名称都和美国圣公会第一位来华传教士文惠廉相关?这位身在上海的文惠廉主教和武昌文华书院之间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联系?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