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的概述
生命,何为生命?自叔本华以后,生命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尼采将生命归结为强力意志;柏格森从生物进化论出发,经历了从物理机械的世界中发现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狂喜,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狄尔泰从心理——历史——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人的精神生命,反对将人看作单纯认知的主体,强调人是完整的人,认识是知、情、意的统一;理解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表现为引导,进入他人内在的心理生命的过程。运用理解概念,狄尔泰将个体的生命扩展到他人的生命和人类的类生命。继两人之后,哲学人类学家马克思,舍勒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生命的状况,通过比较人与动物的生命状况,说明人的精神的本质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生命哲学家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二战前流行的生命哲学相比,存在主义哲学更加关心现代的人存在状况,重视作为个体的单个、孤独的人的情感、意志、体验和价值。现时代的生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趋于破碎、虚无、无意义,于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成为他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总之,在多流派的共同研究下,生命逐渐从纯生物的含义演变为具有本体色彩的哲学术语。生命的概念和意义逐渐凸现出来。一方面,生命从其本能的生物学意义逐渐演变为冲动、直觉、情感和欲念,具有越来越浓烈的非理性色彩,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理性是比理性更加基础的东西,生命的非理性是理性寄居的土壤;另一方面,生命成为人存在的原始的起点,生命一词意味着人原始的完整与和谐。在这种意义上,生命等同于存在。
总的来说,现代哲学并不执著于解决和规定生命是什么,而是探讨生命所具有的特性,以此作为他们理论的基点。理代哲学揭示的生命的根本特性大致包括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及独特性和生命的超越性。
(二)生命的特征
1.生命的有限性
生命的有限性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性。柏格森认为时间是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的,生命之流的每一瞬间都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保存在记忆的时间才是最真实的,是有意义的。狄尔泰同样强调“过去”,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能在生命之外寻找,我们所能把握的是一个过去了的瞬间的意义,意义总是指向过去的,过去是一个完成了的整体。但是现在不断地转化为过去,加入这个整体之中。“一个人不得不等到生命的尽头。因为只有在濒死的时刻,他才能通观他的生命整体,并从这个整体出发确定各个生命部分的意义。”[1]
海德格尔将人称为“此在”,也即具体地存在于世界之中。此在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存在的时间性。时间性包括将在、曾在、现在,与柏格森狄尔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强调将在在三者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人可以先行到将在。将在的尽头是生命的终结,“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死,真正的存在才成为可能”。死使无人称的社会变成“我”自己,死固然可怕,但它却使人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过一种个人化的生活。“海德格尔把这称为‘向死的自由’或‘决断’。”[2]
所以,死是我们所能做的最终的选择,死亡触动了人内在的形而上学的冲动,人们开始看到存在的边界,思考生命的有限性及其意义。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这种边缘处境乃是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的契机,乃是使实存变为生存的一个决定性条件”。[3]所以,也可以说,在遭遇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人们是按照常规和惯性生活,在此之后,人们则按照自己的意义生活。个体的生命在今生获得意义时,也获得了自我与自由。(www.xing528.com)
2.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与独特性
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总是在还没有充分展现其可能性的时候,已经走到终点。可是,死亡本身是无法预计的,是为人所感受不到的,因此人的历史没有一个完成的期限,人永远是可能性的存在。
生命不是被决定的。柏格森指出,因果决定、重复性和可逆性是物质世界的特性,而生命却非如此。生命并非像摄影机一样,将每个细节都排演、拍摄、贮存起来,只等放映。生命是从“无”中创造。如画家作画一样,在空无一物的画布上勾勒出美丽的画面,从“无”中创造出“有”。正是“无”使教育成为可能。“无”的观念接近全有的观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包罗万象和充盈,如同道家所说的“谷”和“溪”一样,带有各种的可能性。[4]正因为“无”,生命不是被必然规律支配,而是创造。
生命的本质处于不断的生成和不断的建构中,生命是永远向着未来开放的可能性。人不是给定的,所以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人的存在的独特性显出了人存在的价值,也使人无法用主客体的思维模式去把握别人和自己的存在。
3.生命的超越性
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表现为生命是超越的存在。可能性和超越性的实质是一样的,当人作为可能性存在时,表现的则是他的超越实质。
生命哲学家认为生命的超越性来自于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与活力。西美尔提出:生命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过程是不断超越生命本身,不断壮大、发展自身的过程。但是生命的含义不仅仅于此,它不仅创造更多的生命来时时更新自己,而且从自身创造出非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具有他们自己的规律和意义,正如教育、文化、艺术和科学。[5]
哲学人类学家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人类生命超越的实质。他们指出,动物的活动无法突破本能的限制,动物对环境的反映是恍恍惚惚,很不清晰的,他们的活动是确定的、封闭的。与动物相比,人活动的环境是无限开放的,人能超越当前的环境,走向更加开放的环境。人与动物相比,动物似乎是“留级生”,而人则是永恒的浮士德。“人从不满足周围的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的此时——此地——如此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环绕他的现实——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当下的自我现实。”[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