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而是一组概念的总称。它指的是人们在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所使用的若干概念。
近年来,随着新的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包括教师、家长)、大众媒体对学生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关调查、报道、评论等也是层出不穷。但在对学生心理行为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时,往往存在着滥用临床心理学名词术语的现象。有些文章(有的甚至是比较专业的文章)为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人为夸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的更是动不动就冠之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异常”等名称。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我以为,“心理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问题”指的是包括“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在内的个体所有的心理问题,通常还有轻、中、重度之分,一般性与特殊性之分;狭义的“心理问题”是指个体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如因被教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误解等而导致的困惑、疑虑、苦闷与迷惘等。狭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很高,可以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时出现这一类问题,但出现这一类问题的人其心理功能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并未构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目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是此类心理问题或叫做“一般性的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产生心理障碍的人通常会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有一些明显的不适表现,反应方式出现异常,适应水平显著下降,活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有各种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通常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这些人必须靠“他助”才能康复。(www.xing528.com)
“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当事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十分低下,活动能力部分丧失,基本上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如各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等。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数在总人口中大约占2%左右,一般都需要住院治疗。
从临床角度看,“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都伴随有心理症状,心理症状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人都是“心理异常”的人。
不可否认,目前有一部分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也确实比以前多了。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目前我们对学生心理行为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往往是将狭义的“心理问题”等同于广义的“心理问题”,将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与严重、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相混淆,以致于有些人说我们的中小学学生50%都有心理问题。对此,林崇德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不严肃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论调。真要是这样,我们还办学校干什么,干脆办心理医院吧;我们还要那么多教师干什么,干脆都当心理医生吧。”(见《教育的智慧——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3月刊)林教授的这番话当是对我们最好的警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