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寒冷而又沉闷的冬季,人们盼望着冬天快快过去,风和日丽、百花盛开的春天早日来临。于是,便创造出“数九”这一独特的民俗形式。
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那天(也有从冬至后一日)开始计数,每隔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个九天,合计八十一天。
“数九”,具有“九九归一”的意味。“九”为数位中最大者,又是阳数。冬至以后,阳气上升,“数九”意味着阳气上升的高度。“九九”双阳,寒气消尽,春天来临。这是中华先民以“数九”记述季候变化的思想根源。
“数九”,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得非常早。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已经有了有关“数九”的记载。书中如此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淳朴的劳动人民同样富有创意。在漫漫严冬里,人们为了消磨难挨的时光,以及便于用“数九”来指导日常活动,便把数九天内的物候信息编成歌谣,即《数九歌》。其内容因地而异,但是各自昭示了不同地域的物候与农事特色。
九九消寒农历图
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数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近代流传在四川一带的一首《数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www.xing528.com)
明清时期,有人还发明了“九九消寒图”这种室内游戏,给冬季平添了一种闹意。“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即“梅花消寒图”“文字消寒图”和“圆圈消寒图”。
“梅花消寒图”的画法,在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便有记载:“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文字消寒图”是在一张印好的词句上描红以“数九”。一句诗词九个字,每个字九画,共八十一画。每天用红笔描一画,等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来临了。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按照繁体字的笔画来算,九个字共八十一画。
梅花消寒图
“画圈消寒图”与上述两种消寒图相比,更有情趣,也更复杂。《帝京景物略》记述:“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这是将81个圆圈排列成九行,每行九个圈,自冬至日起,每日涂一圈。在涂的时候,视当日的天气情况,遵循“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规则记录天气变化。即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刮风涂左半边,下雨就涂右半边,下雪则在当中涂一个小圆。
画“九九消寒图”虽然简单,却别有韵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