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祖在其文章《从功利走向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中,将设计艺术的“境界”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功利境界,其创设总是以“用”为根本,“用”是为了趋达一定之利;二是审美的境界;三是伦理境界,造物或设计,首先有为人所用的目的,亦即关涉人本问题,但它又涉及对自然物的加工、利用、改造诸方面,存在着一个环境,乃至可持续的问题,设计由此与人的伦理道德相联系。[4]产品最终的目的是成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这就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商品经济法则下,商品生产只有极大地刺激消费才有可能赢得高额利润回报,由于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态度被消费主义所扭曲,以追求物品“符号”价值的炫耀性生活方式盛行,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中,都免不了背离艺术原则和生态原则。[5]
但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不断提高,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反思生活、生活方式、产品设计、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2001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第22届大会在韩国汉城举行,大会发表了《2001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以上简称《宣言》),内容如下:
挑战:
1.工业设计将不再定义为工业的设计。
2.工业设计将不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生产的方法上。
3.工业设计将不再把环境看成一个分离的实体。
4.工业设计将不再只创造物质的幸福。
使命:
1.工业设计应当通过将“为什么”的重要性放在“怎么样”这个早熟问题结论性回答之前,在人们和产品的人、工、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和谐的关系。
2.工业设计应当通过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寻求和谐,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心灵和身体之间营造多重平等和整体的关系。
3.工业设计应当通过联系“可见”与“不可见”,鼓励人们体验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4.工业设计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灵活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重申使命:
1.我们,作为伦理的工业设计家,应当培育人们的自主性,并通过提供使个人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人工制品的机会,使人们树立起他们的尊严。
2.我们,作为全球的工业设计家,应当通过协调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方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我们,作为启蒙的工业设计家,应当推广一种生活,使人们重新发现隐藏在日常存在后更深层的价值和含义,而不是刺激人们无止境的欲望。
4.我们,作为人文的工业设计家,应当通过制造文化间的对话,为“文化共存”做贡献,同时尊重它们的多样性。
5.作为负责的工业设计家,我们必须清楚今天的决定会影响到明天的事物。
首先,“工业设计将不再定义为工业的设计”的解释非常必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材料、技术、科技、文化、制度、方法、理论等方面飞速发展,工业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远远超出工业本身所限定的范围,设计主体和对象已经由之前的物质产品延伸到理念、理想、方式等非物质媒介。“工业设计将不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生产的方法上”,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在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及精神需求之后,人类需要满足的是更高层面的价值实现需求,工业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经历过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需求阶段,设计的发展应该是去发掘产品的延伸价值,塑造新的人、物与自然法则,创造和谐的生活方式。
面对高消耗、持续恶化的自然环境,“工业设计将不再把环境看成一个分离的实体”,设计师应该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和发展理念,通过协调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政策、制度、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法、理念。“以人为本”设计新的解读,设计的过程不是单单考虑人自身的需求满足,而是综合考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工业设计应当通过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寻求和谐,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心灵和身体之间营造多重平等和整体的关系。”所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指人与产品、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产品设计的初衷是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深层次的需求就是产品与人之间的情感交互,注重产品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和产品对环境的和谐与友好。通过设计活动,搭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桥梁与和谐关系。
从《宣言》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设计师在对工业设计的发展与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探索,工业设计在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回归自然,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了什么是工业设计。
从历年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会议主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讨论主题是人与环境的问题。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损害,工业设计作为搭建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工业设计从功利走向伦理,是人类社会崭新的一页。
附:ICSID历次大会主题[6]
第一届:工业设计定义,斯德哥尔摩(瑞典),1959年
第二届:主题——工业设计在社会中的作用,威尼斯(意大利),1961年
第三届:主题——工业设计统一的因素,巴黎(法国),1963年(www.xing528.com)
第四届:主题——设计与社区,维也纳(奥地利),1965年
第五届:主题——人类与人类本身,渥太华、蒙特利尔(加拿大),1967年
第七届:主题——流动设计与设计,伊维斯、巴塞罗那(西班牙),1971年
第八届:主题——精神与物质,京都(日本),1973年
第九届:主题——适合人类社会需求的设计,莫斯科(苏联),1975年
第十届:主题——发展与认同,都柏林(爱尔兰),1977年
第十一届:主题——作为人类发展因素之一的工业设计,墨西哥城(墨西哥),1979年
第十二届:主题——走向综合设计,赫尔辛基(芬兰),1981年
第十三届:主题——从弹丸之地到城市——30年后,米兰(意大利),1983年
第十四届:主题——世界设计,设计师的未来,华盛顿(美国),1985年
第十五届:主题——设计的回应,阿姆斯特丹(荷兰),1987年
第十六届:主题——正在浮现的风景——信息时代的设计与审美,名古屋(日本),1989年
第十七届:主题——在十字路口,卢布尔雅那(南斯拉夫),1991年
第十八届:主题——设计的复兴,格拉斯哥(英国),1993年
第十九届:主题——为变化的世界设计——走向21世纪,中国台北,1995年
第二十一届:主题——时代的视点,悉尼(澳大利亚),1999年
第二十二届:主题——探索正在显现的设计范式——融洽,汉城(韩国),2001年
第二十三届:主题——设计反思——在工业革新与加强的用户服务之间的设计,汉诺威(德国),2003年
第二十四届:主题——正在转换的角色和设计的挑战,哥本哈根(丹麦),2005年
第二十五届:主题——连接人与观念——物质、虚拟和文化的连接,圣弗朗西斯科(美国),2007年
第二十六届:主题——设计差异,设计我们2050年的世界,新加坡,2009年
第二十七届:主题——设计交锋,中国台北,2011年
ICSID历次大会的召开,都会对设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会由众多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及相关机构参与,大会多次以人性、生态为主题,显示出了众多设计师对工业设计发展的思考,为设计的合理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