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方式巨变引发设计反思

生活方式巨变引发设计反思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类总体的发展历史上看,生活方式与设计一直处于内在联系和外显性发展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割时间点大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如图2-6所示,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世界有65%的人口处于追求基本的衣食住行生存发展状态,生活方式与设计处于隐形的内在联系模式,处于本能设计和生存设计阶段,只有大概15%的人口生活富裕,需要一些简单的工艺设计产品来显示生活状态。

生活方式巨变引发设计反思

工业革命到现代,工业设计大概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和便利设施。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使我们突破了传统地域条件的限制,开展全球贸易;电话、手机互联网使我们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隔阂而成为一家人;音乐厅、歌剧院、电影院、大型电子音响设备使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音乐的魅力;等等。一系列的设计、发明、创造为这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奠定了基石,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无休止的能源开发,废气大量排放,工业、生活垃圾的污染,我们要经常遭受风沙的困扰、土地的流失、酸雨的破坏、河流的干枯、空气中的致命病菌等等,看似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生活质量却让人担忧。

以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多媒体产业飞速地发展起来,快速地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20年是社会经济文化、构成方式变化最为明显的时代,它已经潜在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类新型多媒体产业已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生活方式、信息交流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电视,离不开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些东西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需品和消耗品。在今天,不是按年龄,而是按你的认同及选择,来区别你是属于哪一个生活方式圈子的人。多种智能穿戴产品可供人们选择,多元化的需求、多样化的文化形式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样,开放式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互联网时代下的生活方式是当前人们生活方式发展的新形式。所有的这一切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从两方面对生活方式做出思考:一方面,人们开始希望回归传统,追求自然,感受生活细节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能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杜大恺先生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说:“更趋合理的人类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一种方式,从目前已发现的问题看,至少应包括资源的珍惜、消费的适度、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幸福感的增加等。”杜教授的预言正好符合了现代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希望,感受生活细节的过程——“幸福感的增加”,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资源的珍惜、消费的适度”。日本籍设计师山崎于20世纪50年代为美国设计了一批住宅,其针对的客户群是低收入人群,然而人们抱怨其只注重功能,单调、缺乏情感,不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入住率太低,在1970年美国圣路易政府将其拆除。运用设计手段可以使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进行交融,产生新的设计文化,而沟通和交融的过程就会引起生活方式的变革。麦当劳可口可乐遍布全球,其倡导的理念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

从人类总体的发展历史上看,生活方式与设计一直处于内在联系和外显性发展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割时间点大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生活总体上处于生存发展阶段,人们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和时间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这一时期的设计多数出于本能设计和生存设计,从现在所能看到的一系列文物或那个时代的器物上可以看出,人们设计制器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少量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在炎热的沙漠地区,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原始“土质冰箱”,它是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因为水蒸发会带走一些热量,这样就可以长时间保持较低的温度。再如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瓷器,除了基本的生活之外,其精美的造型和高品质的绘画也成了达官贵族显示身份和地位的精神产品。在工业革命之前,这些设计制器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联系,是处于内在的隐形发展变化状态之中,我们现在称之为工艺美术。当时设计并没有成为系统、科学的学科门类。而在工业革命之后,通过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总体上获得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到70年代之后,人类社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在科技、文化、技术、教育、制造、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飞速发展,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产品种类、数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造就了设计从后台向前台转变。这一时期设计从理论、方法、文化、制度和学科等方面全面发展,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方式发展问题,设计也非常直接地、外显性地对生活方式造成影响。例如这一时期非常典型的玻璃幕墙建筑设计,各类钢制结构,皮质和布料结合的椅子等,人们开始明确地感受到设计带来的影响和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同时生活方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设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对设计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如图2-6所示,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世界有65%的人口处于追求基本的衣食住行生存发展状态,生活方式与设计处于隐形的内在联系模式,处于本能设计和生存设计阶段,只有大概15%的人口生活富裕,需要一些简单的工艺设计产品来显示生活状态。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进入现代设计阶段,设计与生活方式之间是非常明显的显性直接联系模式,这段时期人们的生活温饱问题获得了解决,大概有60%的人们在追求物质消费的背景下,消费设计和产品设计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产品和生活可能。

(www.xing528.com)

图2-6 设计与生活方式发展两阶段对比

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要求是把环境纳入产品设计的考量,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进行产品设计,提供并培养人们合理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自2000年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快速物流、网络电商普及和信息数字化等。人们上个月还在北京中关村配个人电脑,谁也没有想到,下个月中关村就宣布停业转型了。许多人正在感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但有些人已经开始改变现代生活方式,追求更加数字化的未来生活方式。2014年我们还在发短信送新年祝福,2015年就已经用微信发红包恭贺新年,时代的发展就是这么快。曾经听一个台商这样说过,2016年他在大陆洽谈生意,住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基本依靠一部手机就非常方便地生活、交流和商业休闲。此后他回到了台湾,让他感触最大的是大陆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社会,台湾却依然像在原始社会,出行、购物、休闲娱乐除了信用卡就只能现金支付,而他在大陆从早餐午餐、商务宴请和出行只要带一部手机就全部搞定。当然这只是当下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一角,人类社会正处在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设计在这一阶段的角色尤其重要。如果将设计简单定义为物的设计,设计就已经被物这一概念束缚住了创造力和生命力。设计不单单是提供一种商品、一种产品样式、一种视觉形象或者一种设计服务体验,设计作为人类和产品的桥梁,需要从深层次、元知识和人类发展的本体、认知和方法论进行发展和研究,对当下的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变迁和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