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概念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人们开始大规模制造和进行商业销售活动的时候,社会分工和物品的种类更加细化,人们需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去体现设计、制造对象的属性,以区别于传统的“物品”属性,“产品”被赋予描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创造出的对象,包括可以接触到的三维实体对象和无法接触的人类智慧产物。在现代产品设计当中,设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阐述一种理念,提倡一种方式,设计师通过分析人们的生活、需求、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将培养生活方式的理念通过产品的使用方式注入产品本身,产品就成为了这些理念的主要载体和表达方式。产品传递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也可以是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例如我们在选购汽车产品时,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是汽车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汽车座椅的舒适度和驾驶操控感,发动机的轰鸣声和车辆内饰的触觉、味觉、视觉等感受。这类感受反映的其实是我们的生活理念,是一种无形的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茶叶大国,我国最初始的出口产品就是茶叶,但是中国的茶叶品牌却很难走向世界,一个似乎令人信服的理由是西方人不习惯喝茶。但是据Stash Tea公司报告,现在“茶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消费最广泛的饮料,几乎80%的美国家庭中都饮用茶饮料(Stash Tea,1997)”。另外一种现象:中国人不习惯喝咖啡,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星巴克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者如此截然相反的命运?中国的茶叶公司是在销售一种有形的产品;而美国的星巴克公司却是在销售一种无形的生活方式。星巴克创造出了两大生活场所(一是家里,二是公司)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也就是说,中国人并不是因为喜欢喝咖啡而走进了星巴克,恰好相反,中国人是因为喜欢星巴克的第三生活空间,而慢慢习惯了喝咖啡。[4]
有形的产品如何能够在无形的生活方式中存活下来并且发展,这就看产品是否符合或创造出一种新的为大众所接受的生活方式。手机是一件有形的产品,但使用的却是无形的方式——企业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无形的信息沟通的生活方式。洗衣机也是一件有形的产品,但其实质却是把人们的双手从烦劳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一天人们希望回归传统,感受生活细节的生活方式的话,一切自动化的产品都将消失。洗碗机为什么没能得到普及,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问题,就产品本身而言,洗碗机具有多种优点,方便快捷、杀菌消毒、解放人的双手等,然而终究得不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洗碗机所提供的方式不符合或不能够匹配起来,就跟浙江一些企业所开发的一种自动削水果刀一样,听起来好像是个不错的主意,既减少了家务劳动,又符合休闲生活方式的要求,但是,它却如昙花般消失了,为什么?原因之一恰恰是因为它的自动削皮的产品功能强大,反而把居家生活中的情感交流方式给消灭了。[5]汽车这个产品的发明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基本上各大汽车设计公司趋于同步,但是却存在销售业绩上的巨大差异,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设计的生活元素的再运用。风靡一时的大众甲壳虫汽车就是一个例证,并不是因为它在技术手段上有令人追捧的发明,而是其圆润、流畅的线条和可爱的造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选择甲壳虫就是选择了甲壳虫的审美情趣。(www.xing528.com)
产品和顾客之间的纽带就是生活方式,一件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是要看它能否在市场上获得人们的喜爱,而这件产品所塑造的生活方式是否合理或者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才是关键,只有当产品所塑造的生活方式是先进的、合理的、健康的或者符合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产品才能够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