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发肖像
张廷发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领导人,同时也是沙县人民的骄傲。
1918年4月9日,张将军出生于离沙县县城百里之遥的夏茂镇东街村一个普通手工业家庭,因家境贫寒,自小就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他每天早起到茂溪河边挑水,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张廷发从小便富有领导特质,与同伴上山打柴,能组织伙伴分工协作,砍的砍,捆的捆,井然有序,确保每人能挑一担柴火回家。他聪颖好学,曾于1929年秋获得沙县小学国语比赛第一名,吸引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
1933年8月,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央红军东方军解放了夏茂。9月,红十三师在夏茂扩红,工农红军在夏茂仅3天,就有134名夏茂子弟参加红军,年仅15岁的张廷发及肖祖梅(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造船厂任纪委书记)随同入伍,编入新兵连。几天后,张廷发随新兵连经将乐、顺昌边境,过泰宁再到建宁,经短暂集训后编入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从此,张廷发跟随红军转战南北,开始了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张廷发将军历经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团通信部主任。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作战科长、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他任晋冀鲁豫军区六纵队参谋长、桐柏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冀樊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空军第一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政委、司令员。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0年冬,在阔别58年后,张廷发将军第一次回到了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闻讯后,早早地在夏茂镇东头的三角坪等候将军的到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别离,几十年来深深眷念,临近故土,将军无比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乡亲们用当地方言问候将军时,将军面带笑容向热情的乡亲们招手。
1991年,夏茂镇进行旧镇改造,张氏故居正好在旧镇街边,属拆迁范围。当时,夏茂镇的领导就“是否要保留其祖屋”征求将军的意见,将军回信说“不必保留”。不仅如此,将军还动员在家乡的亲属主动配合集镇改造。在将军的带头下,夏茂主街改造得以顺利完成。遵照张将军嘱咐,他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不用留下片瓦,夏茂因此失去了一座红色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历史不能从头再来,但也证明了张将军的坦荡胸襟:他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忘初心,一心为公;他顾全大局,心系故土;他希望故乡建设得更美,乡亲们生活过得更好。(www.xing528.com)
张廷发将军生活照
将军离休后,曾多次回家乡视察,非常关心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每次回乡都向县、乡领导班子成员了解家乡建设的现状,视察在建项目工程,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智力支乡”的座谈会上,谈到三明沙县机场建设的选址问题时,将军指出机场建设的利弊,供沙县党政领导参考,为市、县领导在飞机场选址的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他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为《沙县周讯》创刊、建设沙县步行街、沙县高砂水电站、沙县文化街、创建中国旅游城市等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如今将军已离开我们,但他那爱国爱乡,平易近人,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夏茂镇为了把将军的事迹代代传承下去,让后人能永远记住这位出自夏茂的农家子弟,在将军的母校夏茂第一中心小学临街建起一排房子,取名为传薪阁,意为薪火相传。传薪阁里陈列着将军的革命生涯与支持家乡建设种种事迹的展板。正如传薪阁大门两侧对联所写的“薪传万代代代承伟业,阁留千年年年展宏图”,它的修建深切地表达了沙县人传接革命之薪、继承革命之火的心愿。
2012年8月,沙县夏茂镇东街村被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授予“中央红军村”称号。如今,中央红军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建设红色历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宣传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的要求,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过程中,当地政府投资2700万元,对张廷发将军的母校夏茂第一中心小学进行整体搬迁;新建200平方米的红色夏茂展厅,展出革命文物20多件、历史照片200多幅;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建成集休闲、体育、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红色主题公园,让后人永远铭记红色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