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山主村全景
荷山村位于沙县富口镇西北部,距集镇20千米,海拨785米。因荷山主村为小山包环绕,状若荷叶,因此得名荷山。荷山村革命历史悠久,是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活动地、主力红军的驻扎地。1934年1月,荷山村建立了红色政权,现存有司令部、造币所、红军医院、红军井等13处遗址,是沙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辈和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央红军村”标识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荷山村是连接沙县、明溪、将乐三县的交通要道。荷山横历自然村是周边小村落的商贸中心,并有官道与明溪相连。这里同时也是东方军进出福建腹地的重要通道和闽西北苏区的重要战略要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沙县特支经常在这一带活动。
1929年夏,沙县特支主要成员官锦铨同表兄陈能茂(荷山村人)一起在荷山一带传播革命思想,发动村民,在村内建立秘密联络点。他们常常以挑担卖布为掩护,在荷山、明溪等地秘密开展革命工作。他们多次潜往将乐、明溪和江西瑞金,建立通往中央苏区的地下交通线。(www.xing528.com)
为掩护红三十四师的行动,保卫福建苏区,并吸收被蒋军打垮的十九路军士兵到红军中来,1934年1月10日,彭德怀率领的中央红军东方军经明溪第二次进入沙县,右纵队(红五师、红六师和军团直属部队)进驻荷山村。一时间,村民家里和山上都住满红军,驻扎的红军最多时达1万多人。彭德怀司令员还于荷山司令部下达了《三军团进攻沙县之命令》。仅有400余人的荷山村一时成为东方军安营扎寨、指挥作战、后方支援的重要阵地。当年有4名荷山村子弟参加红军,其中3人阵亡,1人失散;参加赤卫队、儿童团有近70人。
在东方军攻打沙县城期间,军民相处融洽,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一村民带领红军到山上砍柴摔了一跤留下伤疤,至今仍被村民津津乐道;人多水源不足,红军就自己动手掘井,水井保存至今,后人立碑纪念,命名为“红军井”;横历自然村圩场因为红军曾在此操练,改名“营观圩”;老百姓自发地将英勇作战牺牲的红军战士安葬在白窠树的“狗咬梨”树下和“枫树峡”里,并立碑纪念;红军组织儿童团员学习革命歌曲和舞蹈,当年的儿童团员、现今90多岁的陈能清老人仍然不时高唱那时的革命歌曲《要去革命要真心》。
1934年1月,红军主力进入荷山,帮助沙县特支成立荷山区苏维埃革命委员会。马凤城、罗乾扬先后担任区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主席,同时建立了农会、赤卫队、儿童团等组织。随后,荷山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至今仍有村民保留当时分发的土豪实物。得到土地的农民,革命热情十分高涨,积极支援红军,为红军送粮送草。
勤劳勇敢善良的荷山人民,为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传颂。2017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认定荷山村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同年9月,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授予该村“中央红军村”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