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沙县城区图
1934年1月,东方军第二次开赴沙县,成功解放沙县县城。此次战斗,红军以独特的坑道战方式,与国民党守军斗智斗勇长达18天,充分体现了红军指战员的智慧与顽强。此次战斗详报成为红军大学校的典型教材,在红军指战员间广为流传,为沙县的红色历史留下厚重一笔。
沙县是闽西与闽北交通枢纽,公元379年就设立了名为“沙戍”的军事机构,战略地位重要。土匪出身的军阀卢兴邦在沙县驻扎了两个精锐团。沙县城南有沙溪屏障,城北是丘陵,城中有高地可以俯瞰道路,城西是一片开阔地,城东有南平方向的敌人。县城城墙高耸坚固,四角设有坚固碉堡,城门被沙袋、石块堵死,易守难攻。
1934年1月8日晚,红七军团开始试探性攻城。12日,红三军团接力攻城。红军没有重武器,只能用老办法——竹梯爬墙攻城。过高的城墙阻碍战士们登顶,敌人又占尽火力优势,红军接连两次攻城失败,军团长彭德怀主张挖坑道炸开城墙。战士们苦干十天十夜,22日,虽将坑道成功挖至城墙脚,但安放的炸药分量不足且炸点偏离原定目标,这次攻城也以失败告终。
东方军沙县西郊司令部
城内的敌军在红军首次采用坑道攻城后,就提高警惕,并开始设法破坏红军的坑道作业。红军战士机智灵活应对,先在西门选择某间民房中央挖出竖井,再拐弯向城门挖去。挖出的土被不留痕迹地处理掉,城楼上的窗台和射孔也被战士们严密地控制,敌人难以窥视到红军的行动。然而,测量仪器的缺乏导致地下坑道作业的方向难以把握。战士们用肉眼和指南针来校正方向,并冒着生命危险在夜晚隐蔽到城墙下,用绳子一段段地测量距离,这才顺利挖掘出地下坑道。坑道开挖时高1.7米,宽1.2米,战士们以每小时2米的挖掘速度前进,但越往里挖就越困难,坑道的高度与宽度逐渐缩小。离城墙20米远时,坑道竟缩为高0.8米,宽0.6米。战士们从站着挖改为蹲着挖,最后竟然开始趴着挖。这还不是最艰难的部分,坑道越深,空气越浑浊稀薄,战士们先后晕倒。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晕倒一个,补上一个,晕倒的同志被凉风吹醒后马上又钻进去再挖。而当战士们挖近城壕,坑道壁突现的几个洞孔开始漏水,壕沟里的水一股脑灌进坑道,几乎把战士们淹没。可他们不慌不忙,先用木板堵住漏眼,再用黄泥堵严漏缝。大的漏眼堵住了,小的漏孔还在不断渗水。战士们仍不肯退后,挖泥倒水绝不停息,一个个都滚得满身是泥,像一尊尊泥人。
沙县古城墙
沙县小水门
红军大学校教材——青州沙县战斗详报
城内狡猾的敌人料定红军继续使用坑道战术,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反向从城内开挖坑道阻击,双方每次迎面碰上,都爆发激烈冲突。一次施工时,敌人突然把坑道挖通,战士们马上吹灭小油灯,随手就扔出一颗手榴弹,然后迅速用沙包堵住缺口,架起机枪,时刻准备击毙突现的敌人。随后,战士们继续转向开挖岔道。可敌人并不善罢甘休,也从侧面开掘隧道。这次战士们料事如神,在可能碰头的地方架好了机枪等着。只要敌人刚一挖通,战士就马上用机枪“突突突”地扫射。更机智的是战士们采用迷惑战术,他们在坑道内分挖若干岔道,又在地面上挖出几个假洞口,成功混淆敌人的判断。25日,工兵连战士经过几昼夜的奋战,终于成功挖通坑道。用炸药把西门城墙炸开一道20多米的缺口,城门、碉堡、砖瓦、石块在硝烟中飞起。战士们一鼓作气攻入县城,激战3小时,将城内守敌全部歼灭,成功攻克沙县县城。国民党沙县县长刘启明及卢兴邦的儿子也成了红军的俘虏。(www.xing528.com)
红军攻克沙县历时半个多月,而独特的坑道战成为红军的典型战例。从那时起,红军队伍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红军向东行,
积极进攻沙县城。
沙县有个卢兴邦,
两团残兵守孤城。
蒋介石派了一师人,
增援沙县城。
去到东路呀!
都被我们消灭得干干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