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换层高度要求及剪切刚度比规定

转换层高度要求及剪切刚度比规定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采用本规程附录第E.0.3条的规定时,要强调转换层上、下两个计算模型的高度宜相等或接近的要求,且上部计算模型的高度不大于下部计算模型的高度。当转换层在1、2层时的等效剪切刚度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E.0.1 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

转换层高度要求及剪切刚度比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6.1.9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 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9条的条文说明:

978-7-111-45657-5-Chapter06-12.jpg

图13 框支结构示意图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和条文说明指出:

10.2.3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

10.2.3(条文说明)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转换层上、下部楼层的结构侧向刚度相差较大时,会导致转换层上、下部结构构件内力突变,促使部分构件提前破坏;当转换层位置相对较高时,这种内力突变会进一步加剧,因此本条规定,控制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满足本规程附录E的要求,以缓解构件内力和变形的突变现象。带转换层结构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应满足第E.0.1条等效剪切刚度比的要求;当转换层设置在2层以上时,应满足第E.0.2、E.0.3条规定的楼层侧向刚度比要求。当采用本规程附录第E.0.3条的规定时,要强调转换层上、下两个计算模型的高度宜相等或接近的要求,且上部计算模型的高度不大于下部计算模型的高度。

(1)当转换层在1、2层时的等效剪切刚度比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

E.0.1 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γe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978-7-111-45657-5-Chapter06-13.jpg

式中 G1G2——转换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混凝土剪变模量;

A1A2——转换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折算抗剪截面面积,可按式(E.0.1-2)计算;

Aw,i——第i层全部剪力墙在计算方向的有效截面面积(不包括翼缘面积);

Acij——第i层第j根柱的截面面积;

hi——第i层的层高;

hcij——第i层第j根柱沿计算方向的截面高度;

Cij——第i层第j根柱截面面积折算系数,当计算值大于1时取1。

(2)当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的侧向刚度比(www.xing528.com)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

E.0.2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3.5.2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978-7-111-45657-5-Chapter06-14.jpg

式中 γ1——楼层侧向刚度比;

ViVi+1——第i层和第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kN);

ΔiΔi+1——第i层和第i+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m)。

(3)当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

E.0.3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γe2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8。

978-7-111-45657-5-Chapter06-15.jpg

式中 γe2——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H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计算模型1)的高度;

Δ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计算模型1)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H2——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计算模型2)的高度,其值应等于或接近计算模型1的高度H1,且不大于H1

Δ2——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计算模型2)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978-7-111-45657-5-Chapter06-16.jpg

图E 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计算模型

a)计算模型1—转换层及下部结构 b)计算模型2—转换层上部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