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必修课,将课堂教育落到实处。课堂教学主要负责传授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以及其他领域基本知识,但是也应注意不能出现刻板的“填鸭式”教学,更需要关注理论知识的实践指导意义。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学习,而不是在初期就盲目地投入到实践项目开发或孵化活动之中。
二是提升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实践比重。创业是一个实践为主的过程,因此在落实高职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也势必将实践部分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可以通过实践比重的提升,深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并且,高职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初步了解创新与创业项目基本流程,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高职院校应随学年的增加逐步提升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实践比重,并且也需关注实践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其中,主要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创新创业计划书撰写、创新创业团队模拟工作等形式来开展,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创新或创业活动的真实氛围。
三是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作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第二课堂”主要可以通过企业家专题讲座、创新创业竞赛、技术技能竞赛、优秀企业参观、创新创业座谈会等形式实现。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高职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与一线技术人员和优秀企业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也能够通过竞赛使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推广与认可,从而提升未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
需要根据诸多属性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高职学生能充分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与知识的多种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一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年,院校应以发展创新创业意愿作为基点,使他们形成初步的理解。高职院校可以将其作为必修课之一,安排在入学的第二个学期,目的是教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意愿与兴趣。
二是在第二个学年,应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在形成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水准。高职院校可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既保证了课程的普及性,也兼顾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尊重高职学生不同的创新创业意愿与目标。必修课程包括计划书撰写、会计知识基础、金融相关法规、销售策划、贸易理论与实务等。选修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前沿进行个性化制定,保证课程的灵活性与前沿性,如广告设计、电子商务、数字营销、对外贸易、社交技巧、心理学等课程。
三是在第三个学年,应以培养创新创业操作技能为目标,安排学生参与实操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在第三个学年将个人或者创业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实到实际中,主要方式可以通过模拟创业、实习实训的方式实现,并且需要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www.xing528.com)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社会形势紧密结合,需要迎合市场需求。该领域具有多元性,其中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广告设计、电子工程、“互联网+”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兼顾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也需要兼顾内容的多元性,融合相关学科知识,避免出现课程不贴合实际的情况,以及内容单一化的不良倾向。二者都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保持自身的前沿性与多元性。院校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敏锐性,抓住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促使学生能获取具有前沿性的创新创业知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在初期对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进行实地调研,并咨询高职教师意见以及创新创业领域学者、企业家的意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科研水平,加大其科研力度,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自身优势,从而将多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可行性与实践性。
一是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并认清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并对全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提升教师与学生在该方面的认识与关注度,加深其“全校性”的影响力。
二是可增强科研水平,将学生的发展规律作为出发点,构建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在科研过程中,可发挥在校教师的教育经验与专业技术技能优势,并聘请高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行业企业中的成功企业家,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发提供多方位指导,确保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三是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专业技术技能学习之中,以此促进高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并且,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融合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专业理论学习中,教师可根据该专业领域的特点,教授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或者学习该专业领域的创业法律知识与知识产权保护常识。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创业团队,利用该领域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给予学生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