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生物决定论:性别符码解读

基于生物决定论:性别符码解读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生物决定论的本质主义者认为,人的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因为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而女性与自然则有着生物学上、本体论上的关联。无论本质主义者是实在论者还是唯心论者,其理论假定因果解释都是客观存在,与解释的人无关。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常被生物论本质主义者作为科学依据来证明这一结论。在生物学、生理学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指出,雄性荷尔蒙对性别差异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物决定论的本质主义者认为,人的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因为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而女性与自然则有着生物学上、本体论上的关联。他们将男女在高等教育中的差异解释为两性先天的智力能力和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他们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需要特殊的禀赋与才智(在中国还应该加上高尚的德行),而女性在这方面的天然劣势使她们被排斥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即使进入之后,也由于其智力与能力方面的原因而无法与男性相比。无论本质主义者是实在论者还是唯心论者,其理论假定因果解释都是客观存在,与解释的人无关。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常被生物论本质主义者作为科学依据来证明这一结论。

在生物学、生理学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指出,雄性荷尔蒙对性别差异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对活动水平、专断行为及攻击性行为、情绪反映等方面。这方面的性别差异使得男女两性形成不同的气质。其中男性气质包含主动、进攻、坚强、理性、抽象等特征,女性气质包含被动、退缩、柔弱、情感、直觉等特征。这种对立和差别又决定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角色分工和地位,比如男人被认为比女人更富于进取心,更易做出客观判断,因而适合各项社会公共活动并成为其中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而女人被认为更富于同情心,更易受情绪左右而无法理性地思考和判断,因而她们更适合个人情感活动,她们更加关注具体的家庭、孩子、自己的身体感受等属于私人世界的东西,从而成为男人世界的附属品。这种观点即认为生物学性别自然而然地规定了我们的身体和性别的本质,而“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抽象属性就是普遍的原型。所以在接受高等教育资格的最初筛选中,女性就由于其生物学、生理学的劣势以及基于这种劣势的社会角色的分工而被长久地放逐。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机能心理学以心理测验为主要方法,通过对性别差异的探讨使得女性的心理特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学术关注。但是,20世纪初期对两性心理的研究并未超出传统观念的制约,他们认为,女性突出表现的是自己的魅力,而不是追求成功的能力,因而缺少像自主性、创造性、情绪控制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等“男性特征”。例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就认为女性的同一性指向“内在空间”,是为“从生理、心理以及伦理上哺育幼儿肉体而设计”,男性的同一性则指向“外在空间”,故进取、兴奋、冒险等概念与男性有关,由此,又延伸到成就、政治优势等[53]。与此相呼应的另一个观点是,男女两性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杰克林在对已有的关于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了已被确证并广为人知的四项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语言能力,男性比女性有更好的视空能力,男性的数学能力比女性强,并且更富有攻击性[54]。另外,心理学还提出了“母性本能”的概念,即认为女性的抚养行为与其他的雌性动物一样,是内在的生物本能决定的,并认为女性心理和生理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怀孕和哺乳方面,因此,女性缺少发展其他能力的内在力量。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心理进行研究所观察、测量并加以解释的有关智力、成就、能力和抚养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证明了千百年来社会文化传统所认定的女性劣等的看法。这些看法在教育系统都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并作为教育科学的认知依据加以广泛地引用,如男女两性在专业选择上的性别差异以及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障碍等。(www.xing528.com)

在脑科学的研究中,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知识更是不胜枚举。在17世纪,人们认为女性的脑髓太“冷”、太“软”,以至于不能承受严密的思维。在18世纪末,人们认为女性的颅腔太小,根本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头脑。在19世纪末,人们认为女性智力的运用正在损害着女性应有的生殖健康,这种脑力活动也使女性的卵巢萎缩乃至生殖功能下降。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斯贝利又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脑半球不对称或称大脑单侧化现象,即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分担着各自专门化的功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其中左脑活动与语言能力、理性的、线性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相关联,右脑活动与情绪、直觉、音乐能力、思维的格式塔和某些空间能力相关联[55]。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现,女性的大脑比男性的要小,女性的额叶和顶叶不如男性发达,在考虑不同人体的各种平均差别之后,他们认为,在女性大脑中的胝体比男性的更为纤细,那种脑胝体的底部在女性的大脑中是更近似于球茎状,而在男性的大脑中是更近似于管状,拥有较小的脑髓的人智商得分较低,拥有较大夹肌球茎更少偏侧优势,因而具有更少视觉空间的能力,数学能力较差,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并被后来一些科学家用于解释两性认知模式和智力能力上的差异,这一研究成果同时也被用于教育领域来解释男女两性在学科与专业的选择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差异。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女性在抽象思维和科学认知方面处于劣势。

以上这些来自“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在高等教育领域也被广泛引用,这些基于人的生理与生物性的研究成果与传统的性别观念的某些契合之处成就了“生理即命运”的本质主义信念,长期以来,这种信念已作为一种先验的事实深入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