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思与重构:高等教育性别符码述评

审思与重构:高等教育性别符码述评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论著分为六章,其基本框架如下。第三章以“高深学问”作为核心概念,论述其在观念、建构主体、建构原则、建构逻辑、论述主题及研究方法上与传统社会性别制度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和同构性,为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霸权提供知识论上的解释。他的这一说法被女性主义者吸收利用。

审思与重构:高等教育性别符码述评

本论著分为六章,其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认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并界定和辨析了研究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为本书后面的分析和解释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从历史维度提出问题,即从高等教育与女性疏离的历史与现实中,梳理出“知识与性别”这条线索,作为解释女性在高等教育中边缘化、受排斥和受歧视的一个重要认识视角。

第三章以“高深学问”作为核心概念,论述其在观念、建构主体、建构原则、建构逻辑、论述主题及研究方法上与传统社会性别制度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和同构性,为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霸权提供知识论上的解释。

第四章以“学科”作为核心概念,分析了其间所隐含的权力、利益基础以及性别意识形态,从而提出了女性主义的学科构想。

第五章以“课程”作为核心概念,分析和批判了课程作为“性别文本”存在的认识论基础,并通过阐述“女性学”对传统大学课程的反思与改造,希冀改变课程文化的男性权威形象,为女性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体,提供一个重要的知识基地和平台。

第六章以“教学”作为核心概念,揭示了大学课堂中的权力问题,批判隐藏其间的性别立场,并对女性主义创设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女性主义教学论”进行了阐释与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宏观上采取了哲学的一般方法,如逻辑推理、演绎论证、辩证分析等;在微观上,采用了社会性别分析法、历史逻辑分析法、社会冲突分析法、解释学的分析方法等。

【注释】

[1]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

[2]海霍.关于中国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3):152.

[3]SADKER M,SADKER D,FOX L,等.教室中的性别公平,一项尚未完成的议程[Z]//郑新蓉,史静寰,强海燕.赋教育以社会性别.2000:166.

[4]郑新蓉,史静寰,强海燕.赋教育以社会性别[Z].2000:1.

[5]路透社.哈佛校长萨默斯宣布辞职[N].参考消息,2006-02-23.

[6]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6.

[7]此处显示的6种结论,主要来自笔者对这几项国际、国内调查结果分析、归纳所得。

[8]SANDLER B R.The campus climate revisited:chilly for women faculty,administrators,and graduate students[Z].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1986:30.

[9]美国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桑德拉·哈丁在论述“女性主义科学”时曾说过其经历了由“科学中的妇女问题”到“女性主义中的科学问题”的转变,本书在此是套用她的语言来论述高等教育问题。

[10]具有此观点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一批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如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弗兰西丝·赖特、萨拉·格里姆凯等人(参阅多诺万.女权主义知识分子传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5.)。(www.xing528.com)

[11]有关women's studies的翻译国内主要有四种——“女性研究”、“妇女研究”、“妇女学”、“女性学”,笔者在此把其译为“女性学”,详见本论著第五章第三节的相关说明。

[12]王俊.大学、知识与课程的性别分析——对中国精英大学各类商业化“女性课程班”的审视[J].妇女研究论丛,2016(3):5-14.

[13]戴锦华.当下的性别想象中,深刻地存在着“多妻制”幽灵[EB/OL].[2015-12-15].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09159.

[14]菲勒斯逻格斯中心是由菲勒斯中心和逻格斯中心二词合成。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西方社会有一个菲勒斯中心,即男性中心的传统;一个逻格斯中心,即理性中心的传统。这两个传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鲜明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他的这一说法被女性主义者吸收利用。

[15]钟雪萍.后妇女解放与自我想象[J].读书,2005(11):13-20.

[1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4.

[17]王立秋.过了三八节,女性话题就不讨论了吗?(译自Crispin J.The failures of mainstream feminism)[EB/OL].[2016-10-27].https://newrepublic.com/artical/140248/failures-mainstream-feminism-misogyny-doom-hillary-clinton.

[18]钟雪萍.后妇女解放与自我想象[J].读书,2005(11):13-20.

[19]钟雪萍.错置的焦虑[J].读书,2003(4):47.

[20]据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女性主义思潮最早进入中国始于“五四”前后,曾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在这里,笔者称女性主义是“再次”进入中国。

[21]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6-13.

[22]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3-14.

[23]吴小英.方法论的女性主义[N].光明日报,2004-11-23.

[24]杜芳琴.中国妇女史:从研究走向学科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

[25]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M].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7.

[26]BOXER M J.When women ask the questions:creating women's studies in America[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81.

[27]王政.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M]//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