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外语专业教育自然也应当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受过英语专业教育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熟悉中西方两种文化,甚至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以母语为基础的“自我”,一个是以外语为基础的“自我”(文旭,2014)。这是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在了解西方文化后,如何让学生守好“本我”,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树立和强化文化自信,是每一位外语教育者都面临的挑战。“外语课程思政不能脱离课程,必须基于外语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成矫林,2020)。前文对《教程》的内容构成做了大致介绍,下文就其中部分章节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简要讨论。
英语专业课程教材长期以来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黄国文(2020:27)提出“我们可以谈论国际话题或其他国家的事情,也可以用外国人写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提高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学习外国文化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语言专业具有特殊性,通晓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因此,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回避外国文化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增强自我文化自信,对教师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挑战。
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很好地表达,没有词汇,人们根本不能表达任何东西。”可见词汇在整个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受到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程》的第二章谈到英语词汇的发展历程,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现代英语,英语词汇的发展史就是整个英国的发展史。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时,可以通过梳理英语词汇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英国的发展史,即“分裂状态—局部统一—外族统治—逐渐崛起—侵略扩张—帝国没落”的历史,让学生了解“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此外,教师需要根据词汇发展的线索,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知识。譬如,在向学生介绍词汇的外来成分(foreign element)和本族语成分(native element)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大事件。众所周知,英语词汇最大的特点就是外来词汇多,现代英语中的大多数词汇都属于外来成分,它们要么是从其他语言直接借用而来,要么是以外来词为词根、词缀(如希腊、拉丁语),与本族语成分合并而成。整个英语词汇的发展历程充分见证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对词汇乃至整个语言系统的重要影响。例如,在古英语时期(450—1150),一是基督教的传入,使罗马文化随之传入英国,为英语带来了不少拉丁语词汇;二是大批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英国定居,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大量的斯堪的纳维亚语进入英语。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诺曼人击败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征服英国。大批有关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军事、社交、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法语词汇进入英语。政治的统一催生了语言的统一。法语词汇成为众多领域的词汇主体。现代英语时期(1500—),英语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大量的基础词汇,语法和拼写形式也相对固定。在这个时期对英语影响较大的事件之一是文艺复兴运动。人们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希腊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用以对抗中世纪的封建文化。许多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汇随之进入英语,并成为英语书面语和术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的工业革命,使英国帝国逐渐向外扩张,世界各地的语言随之进入英语;同时,英语也被带到世界各地,并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英国殖民地的通用语言。纵观英语1500 多年的变迁,英语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为今天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时要求全党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必须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具体章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的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更多中西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教程》7.3.2为例,这一节讨论了词义演变的语言内动因(如同义分离、借词、省略和修辞等)和语言外动因(如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等)。7.3.2.1这一节详细讨论了作用于语义变化的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以“pen”、“car”和“earth”为例,剖析了历史因素是如何促进其语义改变的,提出“思想变化、科学概念、生活方式以及其他人类活动都将反映在语言中”(文旭、杨坤,2015)。其中,《教程》对“earth”的语义变化过程进行了如下描写:
The word earth originally means“the soil and the world of man’s”as opposed to“heaven that was supposed to be inhabited by Gods”. Later on,with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earth became the place to be inhabited by God,his saints and the souls of the dead.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earth came to mean the third planet from the sun.
“天堂”和“地球”是由“earth”的原义“土地、地面”发展而来,但汉语中的对应表达并未发生类似的语义演变过程,这可能是因为基督教在中国宗教文化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宗教文化是导致语义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以及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由于文化的传播,一种语言会借用(borrow)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汉语词汇“沙发”就是由英语“sofa”音译而来。英语受到较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英语词汇实际上借用了外来语言的表达方式,《教程》中详述了凯尔特语、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语言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其中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二阶段的部分描写如下:
The church exercis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omestic life of English people. Many words were adopted for everyday life,names for articles,clothing and household,e.g. cap,sock,silk,purple,chest,mat,etc.,and words denoting fruit and food,e.g.millet,pear,radish,oyster,lobster,mussel,etc.(www.xing528.com)
Another area of Latin borrowings is concerned with education and learning,for the earliest schools in England were church schools where teachers were priests and monks. Words such as school,master and scholar,etc. are Latin borrowings with slight alteration from its original forms,as are such words as grammatic(al),verse,meter,gloss,etc.
拉丁美洲的宗教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发展影响深远,在生活、教育等方面均有所体现。比如,英语单词“mat”源于拉丁语“matta”,指“地毯”,这可能是因为“地毯”这种物件起源于拉丁美洲。“cap”的古英语形式为“caeppa”,源于拉丁语“cappa”。拉丁语“cappa”指“兜帽、头巾”,拉丁美洲国家的人民信仰宗教,某些宗教的女性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要佩戴头巾,由此产生了相应的表达“cappa”。随后,这个词进一步传播,形式演变为“cap”,语义也进一步丰富。可见,不同的风俗、文化环境会孕育不同的表达形式,而高频使用和文化传播会使得这种表达形式进一步演变。教育领域的某些词也借用了拉丁语,如英语单词“grammatical”来源于后期拉丁语“grammaticalis/grammaticus”,英语单词“verse”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vertere”。某些术语的表达借助了其他语言形式,说明其他国家的学者已经对这个概念有所探究,并且已有了一定的成果。当下存在一些和“抵制西方文化”有关的激进言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舆论会快速扩散甚至引发思想浪潮。教师在外来词汇等内容的授课过程中,应当向学生明确提出,保护传统文化、捍卫传统文化的地位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抵制外来文化,我们应当以批判的目光审视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如上述例子所证明的,我们可以借用和学习其他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但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在自己已有的思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并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进行反哺。
词汇学还涉及与方言相关的内容。中国幅员辽阔,开成了众多地理方言(geographic/regional dialect)。与具体某个方言相关的词汇被称为“地理词汇(geographic/regional vocabulary)”(文旭、杨坤,2015)。比如,四川省管辖下的地区具体所用的方言统一被称为四川方言,但不同的区县可能仍保留着当地特有的表达习惯。比如成都人习惯带儿化音。然而在生活中,方言的差异,尤其是语音语调的差异,有时会引起听话人的嘲笑,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向学生传递正确观念。英式英语(British English)和美式英语(American English)属于两种方言,《教程》第十章专门分析了两者在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上的异同。纵观美式英语形成的全过程,其诞生、传播、发展都伴随着殖民和战争。《教程》对第二阶段的传播过程有如下描述: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of American English history,there appeared quite a number of words and word-groups.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language due to the new political system,liber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British colonialism. The following lexical units appeared due to these events: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ssembly,caucus,congress,Senate,congressman,President,senator,precinct,Vice-President,etc. Besides these political terms many words were coined in American English in the 19th century,e.g.antagonize,demoralize,influential,department store,telegram,and telephone.
从上述例子可见,一个单词往往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语言也代表着一种文化,输出语言的目的就是输出文化。美国独立、政治体制、科技文化等因素促使美式英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并诞生了相关的词汇。殖民和战争是诱导语言和文化传播的外因之一,但是,采取领土扩张的方式输出文化有悖于伦理道德,对此,教师应当向学生表明坚决的否定态度,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牢牢扎根在学生的思想中。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化,其语言文字、物质文化遗产皆得到较完备的保存和传承,如何在新时代保护汉语方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英语词汇学课程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极其丰富。同时,这门课程要求其任课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英语专业课任课教师。英语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于备课、授课全过程,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学生。
任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英语词汇学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比如,为响应号召,加强大学生“四史”学习,英语词汇学课的任课教师可以开设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等相关英语词汇的专题讲座,在教授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工具,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德育这个“圆心”,构成网络教学和线下教学两个“同心圆”。例如,给学生分享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讲座视频、国外教师的精品课程,但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甄别和筛选,切忌分享不当的言论和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