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翠华山为代表的终南山地质地貌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也促使科研工作者纷至沓来,使得这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里方便的研究条件和袒露的自然外表,有利于人们的观察研究。部分学者(卢云亭等)总结了有关翠华山研究的方方面面的论文专著,归纳了各方面的观点,为人们揭开终南山之谜、深入探讨自然现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山崩地质遗迹和崩塌地貌景观为特色的西安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全国自然公园中独树一帜,它是建立秦岭北坡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之一。
由于翠华山一带悠久的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因而,翠华山一直以来是旅游热点,作为“秦岭北坡旅游度假带”这一概念被首先公开提出,对翠华山一带的认识主要以天池为主,随后有学者不断提及开发翠华山天池景观资源。
吴成基教授及其同行们写出的《翠华山山崩地貌景观及旅游开发研究》的论文明确提出了山崩地貌、地质遗迹这一概念,同时又把它作为一项地质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地质研究与旅游开发联系起来,这是构成地质公园的重要而明确的思维初论。随后不同研究者针对翠华山的方方面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关于翠华山基岩及崩塌体的地层岩性
南凌和崔之久认为,翠华山地层为中粗粒花岗岩(2000年)。张红贤、甘枝茂等认为,翠华山处于秦岭区域变质带内,其出露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宽坪群,混合岩化作用极为强烈,是国内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类岩石出露极为典型的地区之一,面积广阔,混合岩种类多,如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肠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等均有分布。另有少量花岗伟晶岩脉及花岗质岩脉穿入(2001年)。郭力宇认为,本区岩体98%为印支期翠华山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少量为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岩(2005年)。贺明静等认为,甘湫池古滑坡体发生在元古界中深变质岩中,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为主(2006年)。
◎生命的力量
2.关于翠华山地质遗迹性质及景观类型
庞桂珍等认为,翠华山地质遗迹类型为山崩地质遗迹,其景观包括:山崩悬崖景观、山崩石海景观、山崩堆砌洞穴景观、山崩堰塞湖景观、山崩瀑流景观及山崩形成的各种造型奇石景观(2003年)。郭力宇认为,翠华山风景区属地质山崩遗迹,主要由堰塞湖、堰塞坝、崩塌体及崩塌壁等不同类型的山崩地质作用景观组成。堰塞湖、山崩坝体位于山腰,属于高位山崩堆积体(2005年)。贺明静等人认为,翠华山主要景观是山体崩塌而成的堆积型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包括山崩活动遗留的残峰断壁、崩塌堆积形成的石海遗迹、崩塌堵塞河谷而成的堰塞湖(2005年)。
3.关于翠华山地质遗迹景观的特点
吴成基认为,翠华山山崩地貌类型齐全,崩塌规模巨大,巨石个体形态和组合形态奇特,混合岩特殊的岩石结构构造十分典型(2002年)。张红贤、甘枝茂等人认为,翠华山山崩旅游资源的特点是:规模大,面积广;景观资源丰富,组合较好;科学价值高,具有耐用性(2001年)。郭力宇认为,翠华山山崩地质地貌景观石体造型各异,规模巨大,类型丰实,地貌典型,保存完整,具有奇、险、幽、秀、野风格,属世界罕见(2005年)。庞桂珍等认为,翠华山山崩地貌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山崩奇观,原始形态保存良好,以奇、险见长,以高耸的基岩峰岭和深切的沟谷地貌为特色,有“中国山崩奇观”和“地质博物馆”的美称(2003年)。
◎翠华天池
4.关于山崩地质遗迹的形成原因
◎翠华石峰
张红贤等认为,翠华山山崩景观是由强烈变质的花岗岩在地震的诱发作用下崩塌形成的(2001年)。郭力宇认为,翠华山山崩景观是内力因素与外力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因素主要包括岩石类型背景及面理构造地质因素,其中面理构造主要包括节理面理、断层面理和变质地层面理三种类型。节理构造是一种透入性构造,在翠华山岩体中十分发育。翠华山岩体节理以剪节理性质为主,节理面产状基本稳定,延伸较远,节理面平直光滑,矿物质充填较少,并以共轭X型节理体系产出,将翠华山岩体切割成菱形及棋盘格式形状。根据野外实地观察,翠华山岩体发育六组节理构造,其中以近东西向及南北向两组节理最为发育,而该两组节理又以高倾角(65~80度)、倾向分别以向北及向东为特征。
断层面理是具有明显位移的断层构造面,叠加于节理构造之上,使翠华山岩体进一步破碎。断裂构造属于非透入性构造,在水湫池景区内已发现三条,产状与秦岭山前断裂相似,走向近东西,倾向向北,倾角60~70度,断层性质以脆性正断层为主,断面发育擦痕及阶步构造遗迹。
变质地层面理构造是破坏翠华山岩体整体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这里的地层为宽坪群中、深变质地层,在翠华山岩体侵入就位过程中发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虏围岩包体,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连续结构面,在该结构面上发育云母片状矿物,使得岩石更易剥落瓦解。
郭力宇通过在十八盘及山崩石海两处主景区对崩石轮廓界面性质的随机统计分析(总数为505块),结果发现崩石界面为节理的485块,约占90%;崩石界面为断裂面的12块,约占2.4%;崩石界面为混合岩化片麻理的8块,约占1.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性质面理构造对山崩崩石形成的影响强度。
关于外力因素,郭力宇认为,翠华山山崩景观是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崩塌堆积而形成的,是在自然诱发作用下使岩石、岩块临空失稳造成迅速崩塌所致。关于外力诱发因素,他认为主要是地震作用所引起的。根据史书记载,周幽王二年(前780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推断这次地震作用诱发了翠华山山崩。另外一个诱发因素可能是暴雨。在翠华山岩体节理构造内部,由于降水的存在使融冻作用占有突发的地位,并且使节理中黄土出现冻结膨胀,节理裂隙不断扩大,造成岩体失稳诱发山崩(2005年)。对于地震诱发作用,过去有多人认为是在唐天宝年间发生地震造成的,苏惠敏、贺明静等通过查阅历史地震资料,发现在唐天宝年间关中地区未曾发生地震,从而否定了唐天宝年间地震诱发的山崩之说。他们认为水湫池堆积坝的形成不可能是同期一次崩塌活力的结果,也没有必要附会于某次地震活动形成当地所有景观(2005年)。
◎太乙真人(www.xing528.com)
5.关于两个“天池”的形成
(1)水湫池
过去曾认为,水湫池是翠华峰发生山崩,大量崩塌物质堵塞太乙河形成的堰塞湖。对于此说近年又有许多研究新解,如郭力宇认为翠华山山崩具有多期山崩地质作用过程的特点。经他初步查明,水湫池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十八盘山崩;中期为风洞—冰洞山崩;晚期为太乙真人山崩(2005年)。贺明静等认为水湫池不是崩塌堆积堵塞的堰塞湖,而是由大量泥沙混杂的泥石流所形成的。他们发现水湫池堰坝顶部沉积物有典型的“泥砾”结构,由此推断坝的形成和泥石流堆积有关。分别出露在三处的崩塌堆积不是同时一次形成,而是覆盖在堰塞坝表面的不同部位,是在堰塞湖先成后才分别堆积的,不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堆积堵塞河谷才形成水湫池(2005年)。
(2)甘湫池
贺明静、孙根年等人认为,甘湫池虽与水湫池不同,但它也不是堰塞湖。他们依据地貌结构和各种微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判断甘湫池南岸的弓背形山梁是古滑坡后壁,池南向北缓倾的台地是滑坡的一级平台,甘湫池则是夹在中间的滑坡拉张洼地,长轴与后壁走向一致。滑坡陡坎以北没有见到多级台坎结构和断裂、翻转等复杂的构造,这反映了滑坡活动的整体性。其上微地貌单元都清晰可见,表明甘湫坝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罕见的古滑坡体,但滑坡时间尚须再考。
6.关于崩塌地质遗迹景观的保护
吴成基等地质地貌专家十分重视翠华山崩塌地质地貌景观的保护,他们在论文中反复强调保护翠华山崩塌地质遗迹景观的内容和措施,提出应保持地质遗迹的天然属性,保护地质遗迹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并分别对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视域保护区提出了保护要求(2002年)。郭力宇认为,翠华山风景区山崩景观本身至今仍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山崩景观的保护尤为重要。保护内容包括:水环境、植被环境、景区崩塌石等方面(2005年)。
◎翠华石林
7.关于崩塌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开发
杨祖山等人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翠华山天池景观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策划了垂钓区——知鱼矶、水边花园——翠芳园、游船码头——海棠船坞、矶石驳岸——柳岸拾春、游泳区——金滩沐日、湖心岛——长虹翠影、水生植物水鸟园——翠洲落雁、绝壁环线——栈道风光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和开发产品。
张红贤、甘枝茂在论文中强调开发山崩旅游资源的必要性,明确提出山崩旅游不仅要确定其特色和主题,而且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发各种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把翠华山建成以山崩地貌为依托,既具自然景色,又具地质地学科考和探险,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位、多功能的旅游区,推动翠华山旅游业发展(2001年)。
卢云亭总结了翠华山的特点,并与全国相似景观进行比对,让我们对翠华山一带景观的殊胜性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首先,翠华山上崩塌景观类型多,山地崩塌可形成许多供人们观赏的景观,人们对巨大的崩塌石、洞有一种“惊”“奇”之感,翠华山上崩塌景观类型居全国同类地貌之首。全国已开发的崩塌地貌景观如重庆小南海、安徽天柱山和九华山、河南嵖岈山、福建天柱山、山东鲁山和大泽山等崩塌洞穴都已具规模,其中重庆黔江区(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小南海是一处可与翠华山媲美的山崩地质景观。1896年6月10日,那里发生5.7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岩石垮塌,崩塌物堵塞溪流形成面积达2.87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余米的堰塞湖,堰塞湖之大超过翠华山的水湫池。但从景观上缺乏翠华山那样的巨石堆积规模,更缺乏翠华山那样多的堆积支架洞道。安徽天柱山是我国早期南岳花岗岩构成的名山,其崩塌地貌景观规模也很大,特别是该山主峰区因花岗岩山体崩落风化,形成许多积木式叠石和架于石上的“动石”与半悬半挂的“不倒翁”等怪石,天柱山神秘谷实为花岗岩巨石支架洞道,“长达450米,分三宫进出十八盘,高低宽窄错落,左右上下迂回,曲径通幽,明暗交替,忽而巨石横空,忽而犬牙交错,于神秘的气氛中仿佛再现人生的种种境遇。此洞堪称‘花岗岩洞第一洞府’,为同类景观中所罕见”(郑炎贵)。但其规模仍小于西安翠华山。至于其他花岗岩名山,如九华山、嵖岈山、鲁山、大泽山、凤凰山等都有崩塌石块垒积的地下洞府,并成为那些山地的著名旅游景点。综观全局,其崩塌景观类型均未超过翠华山。翠华山崩塌景观类型主要有残峰断崖、崩塌石海、堰塞湖、崩裂面、山崩残岩等。(庞桂珍等)由它们衍生出的景点如鬼门关、风洞、冰洞、望乡台、卧龟石、卧虎山、八仙洞、阴阳石、玉兔醉卧、通灵玉玺、鹬蚌相争、剑石、夫妻对拜、观景台等有多种造型。黔江小南海有比水湫池大得多的堰塞湖,但没有上述其他崩塌地貌景观和景点。天柱山虽有几百米巨石堆积洞,但缺少翠华山丰富的景观类型。因此翠华山的崩塌地貌景观类型之多,堪称“中国之最”。
◎翠华湫池
混合岩体种类多是翠华山花岗岩体第二个特色,这里处于秦岭区域变质带内,其出露的地层中元古界宽坪群,混合岩化作用极为强烈,是我国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类岩石出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面积广阔,混合岩种类多,主要包括: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肠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等类型,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张红贤等)。
堆积支架洞穴多是翠华山另一个重要地质和景观特色,水湫池西北部出露的崩塌堆积均为角砾状的巨石,它们相互叠压、支撑形成的间隙空间很大,仅以高、宽在一米以上可以容人出入的空隙计,即有数十条之多(贺明静)。所有这些洞体的共同特点是内部中空,没有泥沙填充,具有极好的观赏、避暑、体验、猎奇功能,如风洞、冰洞、天洞、八仙洞等。
综观对翠华山的各种研究,翠华山在地质科学上的独特地位以及相应的其他价值都是无可比拟的,它可感也可知,在华夏古都面前尽显人对自然的认知、改造、利用、保护。
翠华山在今天成为终南山越来越响亮的名牌,其独到的地质科学价值成为秦岭的骄傲。
终南形胜,人文荟萃,我们以对待翠华山的热情和认真审慎且科学地来做终南山这一文章,延续到莽莽秦岭,相信终南人文与终南自然将会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