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峻伟不忘旖旎,山崩地裂清波荡漾,危岩磊磊翠微依依。《楚辞·九歌·山鬼》曰:“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文选·宋玉·高唐赋》曰:“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借用这些诗词表现终南胜景翠华神韵十分妥帖。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南23千米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平方千米,以“终南独秀”“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和“中国山崩奇观”著称,是进行科普教育和灾害地质研究的极好场所。翠华山是典型的山崩地貌景观,其特殊地貌在国内罕见。翠华峰、玉安峰和甘湫峰是翠华山主要山峰,山中山、石、洞、水、林、庙缤纷错列,有机间杂,成为终南山靠近长安的最为全面的自然人文综合景观。
◎碧绿山峦
泱泱汉唐两代已在此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帝王祭祀神仙、游乐避暑,百官竞相纷至,文人墨客和黎民百姓都可来此天子脚下的翠微山峰。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湫池明净,碧波荡漾。有祈雨之所的太乙殿,有吕公洞、黄龙洞、冰洞、风洞、八仙洞等大有盛名的洞穴。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湫池周围依水而建的古代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成为嶙峋荒蛮的自然中的生气。自秦王朝起,这里就已是皇家“上林苑”“御花园”之地。秦王嬴政曾经在此狩猎休闲,汉武帝曾在此设立祭天道场,秦圣宫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消夏的行宫。终南皇家气象,翠华隐隐而发。
◎翠华山地震裂缝
翠华山引起一系列的人文情致,都是缘于它不可多得的自然殊胜一面。
《国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据推测,这次地震(前780年)和唐天宝年间的多次地震形成了翠华山山崩景观。其山崩规模之大,地质现象之复杂,历史之悠久,保存之完整,景观之奇特,旅游价值之高,为国内少有,世界罕见。
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崩塌体分布在翠华峰、甘湫峰、正岔大坪三处,翠华峰地区主要由残峰断崖、堰塞湖和崩塌石海三部分构成,残峰断崖是山崩形成的临空面,气势磅礴,斧劈刀削;堰塞湖又名水湫池或天池,系崩塌物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长600米,宽90~300米,面积约130000平方米,水深7米。石海最为壮观,系由大小不一的崩塌石块叠置杂乱堆砌而成,远观如滚石起伏的海洋。整个崩塌体与西侧残峰界限分明,崩塌石块相互叠置的狭小空间形成许多洞穴,冰洞、风洞即形成于此。炎炎酷暑,冰洞冰柱倒挂;盛夏六月,风洞凉风习习。目前又新发现了奇异的蝙蝠洞。
翠华山由中元古界变质杂岩组成,受混合岩化作用的强烈影响,山崩块体大,呈多种形状断裂,是国内外学者进行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秦岭北麓大断层从翠华山北侧通过,该断层目前仍在活动,一万年以来平均每年上升1.73毫米~3.4毫米。强烈的断裂活动,加上构成翠华山山体的岩石质坚性脆,又地处地震带,从而引起了山体崩落。
这里的山崩地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质景观,如山崩悬崖景观、山崩石海景观、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观、山崩堰塞湖景观、山崩瀑流景观及山崩形成的各种造型奇石景观等,山崩崩积体与巨砾堆积构成触目惊心的自然遗迹,大有石破天惊之势。
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米。大块砾石从山体崩裂处轰然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地表可见一块最大巨砾,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惊心动魄的单一块体体积如此巨大,实在不容现场想象。当地有人将房子直接建在巨砾上,大有安稳如山的感觉。这些山崩砾石沿沟谷堆积,形成大面积的砾石斜坡。满坡巨石前挤后拥,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从高处俯视,砾石奇形怪状,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甚为壮观。山崩时,在崩落过程中,巨大的砾石破裂面往往沿节理断开,或直或曲,尽显地质构造规律。水湫池旁有一块砾石被锯齿状节理分为两块,犬牙交错的破裂面甚为典型。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冰洞与风洞尽显奥妙,天然空调亘古就有。
◎山崩遗石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严冬之时,山顶滴水成冰,岩石缝隙之水在洞内不断结冰,到夏天时洞内外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温度较低,气流经过时,形成流体加速,速度加快,风声呼呼。夏季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快意无限。
残峰断崖尽显沧桑,荒蛮崔嵬。(www.xing528.com)
翠华峰与甘湫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翠华峰海拔1414米,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这些残峰规模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苍穹,构成一幅奇特的花岗岩峰岭地貌景观。在翠华峰旁有一座孤立残峰,四壁如削,傲然耸立,气势不凡,似神人矗立,月夜之时栩栩如生。翠华峰侧的断崖峭壁高约200米,十分险峻,这里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物就堆积在断崖下面。甘湫峰海拔2145米,这里也是山崩源之一。在这里,一条长1500多米、宽260~900米、高400多米的山体近南北方向就地崩塌,形成巨大的崩积体。翠华山的悬崖峭壁几乎随处可见,今天的鹰崖瀑布正是在60余米高的断崖面上人工引水而形成的珠帘式瀑布。
◎翠华晚秋
堰塞湖于刚硬破坏的嵯峨中,一片柔情纳白云、绿树和神仙。
太白山上的冰斗湖、冰蚀湖、冰碛湖是高山区的杰作,翠华山上的堰塞湖则是中山区的杰作,都为秦岭之眼眸,心魂之荡漾,灵秀之极。仙子濯尘念,五彩照晚霞,在湖光山色里方显美丽。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是翠华山阴柔至美的一面,给山崩地裂的自然残酷一面敷上了涣涣深流、涓涓细意、粼粼波光。
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加之后期的风化物填塞,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形成的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一千米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堰塞湖。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千米,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千米。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岭里发生的崩塌难以计数,但是可以如此宏大地保存至今的、可以赫然在目地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浩大山崩绝无仅有,只此一家。
造物天机意未明,纷纭逸事染浮云。翠华山之自然伟力在古代的文化氛围下往往自然而然就流变出民俗的解读,虽然不必认真,却饶有兴味,令人津津乐道。
翠华山的名称由民间传说而来,相传古时候泾阳县有一位姑娘叫金翠华,美丽善良,勤劳聪明,与邻村潘郎相爱,她的兄嫂却逼翠华嫁给富家子弟。临嫁之夜,“翠华忍泪无一语,月明三更悄离去”,逃入终南山。她的哥哥闻讯赶来,追至太乙山中,见翠华坐在石洞中,急忙上去拉时,突然“霹雳一声山岳崩,地动山摇烟雾腾”,山间出现太乙池,翠华化为神仙去,故事就这样完美结束。从此,人们把这座山称为翠华山。
玉案峰峰腰有翠华藏身的金华洞,须抓铁索攀悬崖才能拜叩,更为神奇的是洞里有池水一潭,久旱不干,众称“神水”,曾有诗句“云从玉案峰头起,雨自金华洞中来”描绘出玉案峰与金华洞的曼妙神奇。
天池西边的翠华峰由多个山崩留下的残峰所组成,其中一个小峰孤立于其他残峰之外,昂然矗立,面对群山,此即为“太乙真人”。太乙真人经年累月昂首群山,他不愿意离开这个生民膜拜之地。其实,流传的众神并不为讨香火而存在,他是自然最高法则的符号与伟大事件的载体罢了。
真人驻足危岩中,看顾苍生不了情。而太乙山变翠华山,翠华姑娘化为神仙去,这一来一去都是世俗与平民的需要,同时也为千百年仙山拉近了人神距离,而孤寂的修道人也可以看见绰约的民间女子。此中变幻,云雾也难说清。
苍苍嶙峋裹翠微,山崩开花在心意。
终南山,于最强烈处也充满柔情蜜意,沾满了帝都的诗情画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