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留坝县位于秦岭南麓腹地,面朝巴蜀,背倚秦川,是汉中的北大门,总面积1970平方千米;境内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86%,植被覆盖率达到92%,林冠西北第一县,年平均气温11.5℃。“萧何月夜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英雄神仙张良庙”都是留坝县紫柏山为汉语言贡献的历史名典。紫柏山系秦岭主峰太白山东南方向支脉,山势巍峨壮观,山上古树多紫柏,故名紫柏山。其山势巍峨、蜿蜒起伏、状如游龙,故紫柏山又名“龙如山”。此地雨量充沛、气候爽朗;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山顶云雾缭绕,山下溪水淙淙,青山绿水,风景如画。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在这里完美结合,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神秘的自然景观赋予紫柏山厚重博大的自然与文化双重价值。留坝县的名称不知与张良的封号——留侯是否有关?不过,游览一下留坝紫柏山就能理解为什么张良要选择这里作为“功成名就”后人生的最后归宿。张良庙恐怕是“人法地”的精彩演义,紫柏山或许更是天之道的深沉召唤。
◎雪中紫柏山
紫柏山分布着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2009年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和4A级国家旅游景区。景区以紫柏山为主题,包括光华山、铁龙山、玄女洞、古营盘和紫柏山五大景区。紫柏山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典型的森林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形成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红桦杜鹃林带、冷杉林带、灌木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经大自然神奇造化形成了诸葛抚琴、玄女望月、观音送子、紫柏睡佛等自然奇观。这里气候凉爽,空气中负氧离子丰富,是真正的“天然氧吧”。紫柏山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第三纪随秦岭升起,沧海桑田的变化造就了紫柏山独有的“高山喀斯特岩溶地貌”——天坑及山顶上的草坦。紫柏山因张良归隐于此而成为天下第一英雄神仙之山,最高峰紫柏金顶海拔2610米,山势巍峨、蜿蜒起伏、视野辽阔,自古就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之说,是与华山、骊山齐名的陕西三大名山之一。
民间称紫柏山天坑为“坦”,位于2600米以上的紫柏山巅,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山岳景观,已被专家论证为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其主要特点是:位踞山顶,形状如盆,深度一般在数十米到百米不等,中央多有垂直向下的“无底洞”或甘甜丰美的泉水。天坑中多奇花异草,少乔木。紫柏山天坑是世界地质史上一大奇观,正待揭开神秘的面纱。
紫柏山路是沿山体斜坡傍崖修建的,水泥台阶方木栏。步道虽陡不觉险,烈日当头不感热。漫步在紫柏山岭原之上,高山之巅,被其壮观、奇特的天坑自然景观和广阔无垠的高山草甸所震撼。远眺崇山峻岭茫茫,沟壑峡谷蒙蒙;近赏岭上草甸绿原绵绵,蓝天白云悠悠,特别是岭原上自然形成的大小不一如漏斗状的绿色天坑,大者直径上千米,小者只有十几米,坑深从数百米到几米不等,甚为壮观。天坑内奇花异草,各坑不一,实为罕见,当地人称天坑为坦,据称有八十二坦。紫柏山顶上的天坦,有的像锅底,人称锅底坦;有的坦内云雾迷蒙,人称卧云坦、迷魂坦;有的坦上白岩隐现,像牧放的群羊,人称牧羊坦。
翻过一座山岭,眼前呈现出一连串从大到小的绿色天坑。从观景台向下望,最大的天坑直径有五六百米,深度有两三百米,呈漏斗状,坡度较缓,下旋成一点。沿天坑斜面向下探行,大约走十分钟就到坑底,坑底有岩溶状小石块。传说这是天上陨石砸下的,也有人说这是山水积渗下的。其实,紫柏山是喀斯特地质结构,山体多是岩溶石,岭上草甸一遇雨季,雨水流向山体有岩隙的位置,然后通过山体溶洞流向山下,久而久之,随水流拉成漏斗,时间越长,形成的漏斗区域越大,天坑面积也越大。秦岭有不少溶洞,如柞水溶洞和蓝田溶洞,太白山的几座爷海,也有人归结为岩溶构成。而紫柏山顶形成的天坑,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秦岭山区绝无仅有。加上上百平方千米的高山草甸以及天坑内奇异的花草,构成紫柏山景区独一无二的奇观。
紫柏山玄女洞又名元女洞,洞深约一千米,是紫柏山溶洞的著名景观,玄女洞位于西山景区出口不远的半山坡上。《留坝厅志》记载,玄女洞乃玄女在此教孝妇织锦供姑,有石梭、石机各一,石笋、钟乳遍布其间,或人或兽,或龙或蛇。相传黄帝征蚩尤时,玄女于涿鹿一战给黄帝传授兵法,战败蚩尤,被道教尊为“九天玄女娘娘”。初入玄女洞,洞内还算宽敞,但路面多斜坡,四周漆黑,探不远,路尽洞没,用灯向脚下探照,原来一大陡坡向下通过,深有二十多米。石柱旁边拴着一条麻绳,直落洞底。洞底不大,用手电筒向下照,能看到许多钟乳石,多长在岩壁上,花瓣向下开,成形的有石笋和石柱。最深处有四五十厘米大小直径的小洞,用灯光向里探照似乎还有洞庭,成人可以直立。再往前还有地坑,路特别难走,到处乱石,洞径也很小。玄女洞内的石笋、钟乳色彩斑斓,形状奇异,步移景新,使人流连忘返。
紫柏山的亚高山草甸面积达五十平方千米以上。大小埚坦天坑星罗棋布、镶嵌其间,绿草茵茵,百花争艳,尽呈紫柏草海奇观,素有“紫柏归来不看草”之说。每遇一处天坦,都让人不禁驻足,浮想联翩;眺望那巨大的天坦,似天境碧湖。坦面上厚厚的一层草甸植被,绿茸茸,厚绵绵,静如一巨大的绿色织毯,山风习来,又犹如一绿波荡漾的湖面。近观那些点缀其间的各色花草,坦坦不同,奇妙无比。近乎一百多座的巨大天坦点缀在辽阔无垠的紫柏山高山草甸之上,星罗棋布的天坦又构成紫柏山草甸的亮丽风景和绝胜特色。草甸布满天坦,天坦实为溶洞,而洞中有洞,不啻通往九天之窗户,乾坤之玄机。(www.xing528.com)
纵观紫柏山景观,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远景蓝天白云、中景高山林带、近景天坑草甸。站立于草甸边缘的古树紫柏,既是紫柏山森林垂直带谱中灌木林带上缘和亚高山草甸边缘的铮铮骄子,也是天坦草甸非常高妙的轮廓点缀,还是天空与大地、高山和云海不息对话的生命象征。柏树属于裸子植物门,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在中国有8属29种,广布大江南北。中国人在墓地种植柏树,有象征永生或转生、新生的含义,可能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风,皇家园林、帝王陵寝以及古寺名刹等处多有苍老遒劲、巍峨挺拔的古柏,黄帝陵古柏群是卓越代表。中国画以山水为正宗,以境界判高下,进化出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偶然画松,却一直不懂得如何围绕柏树落笔,倒是印象派大师梵高在弥留之际创作的《星夜》和《侧柏》真正把握到了柏树之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和崇高的绘画境界。张良庙的主人,既然选择此处为自己灵魂的归宿地,大概是理解紫柏和紫柏山的第一人。
张良庙位于紫柏山下,又称汉张留侯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陕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属于道教“第三洞天”。古有“紫柏山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之说,北方宫殿式建筑与南方园林式建筑巧妙融合,布局奇特,错落有致。紫柏山和张良庙有着太多的神奇和奥秘,比如,作为人文地理话题,英雄神仙张良为什么选择紫柏山隐居?作为溶洞的紫柏山天坑,当地人为什么偏偏叫作天坦?紫柏山以紫柏名山,属于以树命名。紫柏山有龙如山、西城山和屋梁山多种名称,为什么紫柏山独出其右,今日独享了正名?张良选择这里与高山紫柏无关吗?地质学家提出并确证秦岭的勉略缝合带给我们不无启发。在紫柏山下的古营盘,两汉三国时期历史遗迹众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道经过这里;诸葛亮六出祁山有五次经过这里;姜维大战铁龙山发生在这里。山下张良庙背靠紫柏山,其最高建筑“授书楼”屹立山巅,掩映在紫柏青松之间,隐现于云海雾涛之中,雄伟壮观。
秦岭勉略缝合带最初由著名地质学家李春昱先生提出;之后,张国伟先生在巨著《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八五’期间的最重要发现”。2004年,张国伟先生等发表了《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强调秦岭-大别等中央造山系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构造带具有“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意义,开宗明义地把秦岭勉略带置于中国大陆主体拼合的重要地位。近年,赖少聪、秦江峰出版的《南秦岭勉略缝合带蛇绿岩与火山岩》是研究秦岭勉略缝合带的重要专著。“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主造山期表现为三板块沿两缝合带俯冲、碰撞的构造格局。两条缝合带分别为近于平行的商丹构造带和勉略构造带,商丹带发现较早,研究程度也已较高,而勉略带是近年来新厘定出的晚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研究工作还处于初始。”(张国伟等)地质学家指出,勉略构造带是消亡了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初勉略有限洋盆的遗迹或缝合线。研究表明,缝合带空间上西起阿尼玛卿山,向东经南坪、康县、勉略、高川后,被巴山弧巨型推覆构造掩盖,在巴山弧以东沿襄广断裂一线展布,直至大别南缘。陕西南部勉县-略阳地区是缝合带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同时也是缝合带变形最为强烈复杂的地区,所有岩石建造均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使得现今构造面貌十分复杂。勉略构造带略阳-勉县段组成复杂,包括勉略洋盆形成、不同时期演化、不同性质和环境的沉积岩系、蛇绿岩建造和岩浆侵入体。
◎紫柏山旅游示意图
◎紫柏山张良庙
陕西留坝紫柏山正好位于勉略构造带的北缘,勉略构造带的研究给理解紫柏山天坦以特别启示,紫柏山天坦也许就是勉略构造带的地貌现象和地表遗迹,紫柏山草甸的翠绿茂盛和勉略带的特殊地质条件有关,就像骊山构造带之于华清池的地热一样。勉略构造带的发现确证了此处秦岭古洋盆的存在,沧海桑田成为紫柏山活生生的地理奇观!这不是张良跌宕涨落人生的绝佳注解吗?紫柏广生于紫柏山,与勉略带的特殊构造性无关吗?中国留坝紫柏山天坦之茂绿、紫柏之蔚盛与勉略构造带发达的火山岩密切相关。当地民间为什么叫紫柏山是龙如山呢?勉略带东伸大别南缘、西抵黄河源头,绵延三千千米、连接广袤东西,是中国大陆主体拼合的重要构造带;其北缘的紫柏山乃名副其实的如龙之山!如同勉略带连接了南北中国,张良也统一了英雄神仙。紫柏山特有的天坦草甸就是一个英雄神仙隐藏的最好地方!其实,勉略构造带发现之前,当代农民就有直觉,他们不把紫柏山溶洞叫作天坑,而偏偏称为“天坦”。“天坦”者,就是英雄之心的坦诚、神仙之气的坦荡,或许也是地质奥秘的坦露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