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49~图6.51分别给出了1986~2000年、2000~2007年及2007~2012年珠江三角洲低水位降落的空间分布[6,7],其中2000~2007年、2007~2012年低水位降落值为采砂灰色模型与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
由图6.49~图6.51可见,各潮流段的情况如下:
(1)常年潮流段。该段受潮流控制,主要水动力为潮流与波浪,应采用低潮累积频率曲线法计算设计低水位。该区域低水位完全受海平面控制,基本不会因采砂而发生变化。受口门淤积、围垦后河道延长后潮波变形及气候变暖形成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的低水位有缓慢抬高,八大口门中东四门1986~2000年设计低水位比1964~1985年抬高了0.07~0.15m,而西四门设计低水位抬高要小一些,仅0.00~0.10 m。因此,该区域设计低水位可采用现状值,因海平面变化上升非常缓慢,10~20年调整一次即可。
图6.49 珠江三角洲1986~2000年低水位降落分布图
(www.xing528.com)
图6.50 珠江三角洲2000~2007年低水位降落分布图
图6.51 珠江三角洲2007~2012年低水位降落分布图
(2)季节性潮流段。即枯水潮流界至洪水潮区界,应采用低潮累积频率曲线法计算设计低水位。该河段水动力主要是径流与潮流的双重作用,西江高要—江门河段、北江大塘—顺德河段、东江惠阳—石龙河段及网河水道均属于季节性潮流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该河段设计低水位变化很小,近10多年来,随采砂程度的加剧水位下降幅度逐渐增大,且愈靠近枯水潮流界水位下降愈大,愈靠近洪水潮流界水位下降愈小,即潮流控制作用愈大,采砂引起的低水位变化愈小,径流控制作用愈大,低水位变化愈大。低潮累积频率为50%~90%时,西江的高要、马口站1986~2000年比1965~1985年低水位下降了0.08~0.50m;北江的三水站低水位下降值为0.06~0.44m,位于网河区的甘竹站低水位下降值为0.16~0.36m,位于北江网河区的紫洞、三多站低水位下降了0.10~0.30m;东江下游采砂程度远大于北江及西江下游,使得博罗站、石龙站的低水位下降值大大超过西、北江下游,分别为0.77~1.78m、0.81~1.03m,而且这种水位下降还将持续发展,采砂停止之时,也将是低水位趋稳之转机。至2007年,西江高要、马口站因采砂还将有0.15~0.65m、0.07~0.79m的水位降落,北江三水站的低水位下降值为0.07~0.83m,西江网河区的甘竹、天河、江门站水位下降值分别为0.01~0.21m、0.01~0.21m、0.01~0.30m;北江网河区的紫洞站、三多站、小榄站水位下降值分别为0.01~0.28m、0.01~0.26m及0.02~0.11m;东江博罗站水位下降值为0.13~0.61m。2007年以后以上各站低水位下降值渐减。对于季节性潮流段,因设计低水位仍在变化过程中,建议进一步观察其变化,不宜马上调整。生产上因工程建设需要,建议采用近5~10年的低潮位资料,进行低潮累积频率统计,相应频率为90%的水位即为设计低水位。
(3)常年径流或无潮流段。即枯水潮流界以上河段,应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计算设计低水位。该河段水动力主要是径流作用。北江石角以上河段、东江岭下以上河段均属于常年径流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该河段低水位变化很小,近10多年来低水位下降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一是当地采砂引起低水位下降;二是下游河段水位下降,即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上游河段的“溯源冲刷”,“溯源冲刷”引起的水位下降过程是一个渐变过程,相对当地采砂引起的低水位下降幅度要小得多。北江清远站1986年后同流量水位下降了0.64~0.88m、石角站水位1999年以前变化很小,1999年以后水位下降了0.10~0.55m,这种水位下降主要源自其下游大塘—黄塘河段的大量采砂。东江河源站因当地采砂同流量水位下降了1.09~1.59m,观音阁—岭下河段尚未有采砂现象,该站同流量水位变化很小。至2007年,北江石角站因采砂还将有0.10~0.38m的水位降落,期间因下游河段采砂引起的溯源冲刷还将有0.12m的水位降落。东江观音阁及岭下站同样因下游河段采砂引起的溯源冲刷还将分别有0.16m、0.28m的水位降落,2007年后水位下降渐减。对于常年径流段,设计低水位在变化过程中,因不受潮流影响,设计流量不会因采砂而变化,建议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确定设计流量,然后根据当地当年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即可查出相应的设计水位,即北江石角以上、东江岭下以上河段应进行设计水位的调整。设计水位调整了,自然整治水位应作相应调整;管理部门亦应根据调整后的设计水位进行航道维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