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江干流水道冲淤变化-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调研成果

北江干流水道冲淤变化-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调研成果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石角附近河段为北江的主要采砂区,采砂量巨大,河床演变剧烈,为受采砂影响的敏感河段。

北江干流水道冲淤变化-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调研成果

3.2.2.1 清远河口河段

表3.6、表3.7分别给出了北江干流清远—洪奇沥口门不同年代的河道特征值和冲淤变化。由表3.7可知,1970~1987年清远—三水河段河床以轻微淤积为主,1987~1998年则出现较明显的冲刷态势。图3.6给出了清远—三水河段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由图3.6可知,1987~1998年清远—三水段,除个别断面之外,整个河段的水深与河槽容积都表现为增加,河道处于冲刷状态,但清远—大塘河段(上游段0~31km)与大塘—三水河段(下游段31~62km)的冲刷幅度有较明显的差异,下游段的冲刷幅度明显要比上游段大得多。据表3.7可见1987~1998年,清远—大塘河槽容积增大1282.1万m3,河床平均下切0.34m;而大塘—三水段河槽容积增大1908.9万m3,河床平均下切了0.70m。河床的冲刷与20世纪90年代初北江采砂区上迁至三水河口以上的河道有关。同时该河道密布的航道整治工程对改善航槽水深也有显著作用。据调查研究,河槽冲刷原因,大塘上游河段主要由航道整治工程造成,大塘下游河段主要由采砂所造成[8,10]。由图3.6还可见,在靠近清远市的10km河段冲刷幅度较大,这可能与清远市建设的就近采砂有关。

表3.6 北江干流清远—洪奇沥不同年份河道特征值

续表

表3.7 北江干流清远—洪奇沥不同年限冲淤变化

图3.6 北江干流清远—三水河段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据调查,该河道作业的采砂船1998年8月有52条,估计当年洪季采砂量约为693万m3,主要采砂区分布在大塘与马房之间。2003年10月在该河段进行采砂调查时,发现采砂区已经明显上移,现已移至三水与清远交界处,即邓塘洲与界牌洲之间。该河段24条采砂船有21条集中在该范围内作业。由于此处大量河沙被挖,河床变形明显,界牌洲尾以上水深不足1m,以下则超过1.52m,已经在界牌洲尾河床形成明显的陡坎,出现“溯源侵蚀”的现象。目前,石角附近河段为北江的主要采砂区,采砂量巨大,河床演变剧烈,为受采砂影响的敏感河段。据邱静等研究[34],1999~2004年石角—三水河段总冲刷量为7337万m3,年平均冲刷量为1467.4万m3;清远大桥—石角河段(长20.61km)总冲刷量为1258万m3,河床平均下切0.35m。

3.2.2.2 东平水道(三水—紫洞)

据表3.7可知,1952~1977年,东平水道处于轻微冲刷的状态;1977~1990年,冲刷强度开始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河槽容积增大了1304.0万m3,河床下切了0.93m;1990~1994年,河槽容积增大1822.1万m3,年均455.5万m3,平均水深增大了1.61m,约0.403m/a。由图3.7和表3.7可看出,在1990年以前,东平水道已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冲刷,说明此段时间内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河床采砂引起河床大幅度下切。据研究[7],本河段1994~1998年河槽容积共增大约1581万m3,平均水深增大2.06m。由此可见,由于大规模的河床采砂已使得本河段河床平均下切约4.6m,1977~1998年水深已增大了约3.2倍,河槽趋于窄深。

据调查,该河段采砂1992年达到高峰,1994年后因水行政管理部门禁止采砂及河沙来源减少,采砂区逐年上移,1997年主要在三水以上的芦苞段采砂,1999年又上移到大塘附近河段采砂,现已上移至界牌洲尾,但在东平水道1998年8月有16条、12月有8条采砂船仍在该河道作业,估计采砂量在267万m 3。2003年10月进行河床人工采砂现场调查时,该河段有采砂船7条,年采砂量估计约210万m3,与1998年的采砂规模变化不大。由于存在一定规模的采砂活动,该河段近期仍将保持冲刷状态。

图3.7 东平水道三水—紫洞河段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www.xing528.com)

3.2.2.3 顺德水道(紫洞—火烧头)

图3.8 顺德水道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由于河道存在较大的拐点,顺德水道可以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紫洞—三槽口(27km),下段自三槽口—火烧头(22km),且由于近年采砂规模大小不同,故上下两段的冲刷幅度也有所不同。由图3.8分析可知,1995~1999年,全段都存在明显的河床下切与河槽容积增大,但河道上段的冲刷幅度要比下段大,说明该时期上段的采砂规模更大。据表3.7,1995~1999年,上段河槽容积增大3992.9万m3,年均998.2万m3,河床平均下切3.27m,年均下切0.818m;下段河槽容积增加1305.9万m3,年均326.5万m3,河床平均下切1.04m,年均下切0.260m。据表3.7可知,紫洞—三槽口段在1983~1995年间河槽容积增加1228.9万m3,说明该时段内河段存在一定规模的采砂活动。下段三槽口—火烧头1961~1995年河槽容积也增加了1338.9万m3,也表明该河段在1995年之前就存在一定规模的河床采砂。

据现场调查,1998年8月有22条、12月有17条采砂船在该河道作业。洪季22条采砂船都在三槽口上游河道采砂;枯季采砂船则分布均匀,说明洪季来砂丰富,顺德水道采砂量上段大于下段,这与由地形图计算出的冲淤量基本一致。2003年10月进行采砂调查时,在顺德水道上段发现2条采砂船正在作业,数量比1998年有大幅减少,主要为政府禁止采砂缘故。虽然采砂量较少,但如果保持现在的采砂规模,该河段近年可以维持目前的水深状况。

3.2.2.4 李家沙水道

由表3.7可知,李家沙水道在1952~1977年一直处于缓慢淤积态势,1977~1999年河道转为冲刷状态,但不同时间段的冲刷幅度存在差异。1983~1996年河槽容积增加了63.7万m3,河床下切了0.37m;1996~1999年河槽容积增大174.7万m3,河床下切1.16m,约0.387m/a。由此可见,李家沙水道1996~1999年间,河槽容积陡增,河床以较快的速度在下切(图3.9)。李家沙水道水面窄,来往船舶频繁,采砂活动受到限制,河床的大幅度冲刷可能与分流量增加等原因有关[18]。在水道的进口的右岸,见河岸被侵蚀,树根暴露,水流湍急,河床底为侵蚀残留砾石。由于水面较窄,分流量增加,该段水道近期可能仍会有一定的下切。

图3.9 李家沙水道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3.2.2.5 洪奇沥水道

由表3.7分析可知,1952~1984年,洪奇沥水道一直处于淤积态势,河床平均淤厚0.76m。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人工采砂影响,洪奇沥水道出现明显的下切,但由于采砂分布的不均衡使得上、下两段的冲刷幅度有所差异(图3.10)。河道上段(17km)河槽容积增加了2893万m3,年均增加192.9万m3,河床平均下切了1.98m,约0.132m/a;下段(14 km)河槽容积增加855.4万m3,年均仅57.0万m3,河床下切0.99m,约0.066m/a。由此可见,上段属采砂强度较大的河道,河床这种由淤积向大幅度下切的转变无疑是大规模采砂造成;而下段则由于采砂强度较小,则下切的幅度也相对小得多(图3.10)。

图3.10 洪奇沥水道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据现场调查,洪奇沥水道1998年8月有23条、12月有5条采砂船在作业,主要集中在洪奇沥水道上段,估计当年采砂量为340万m3。2003年10月我们未能对洪奇沥水道进行人工采砂现场调查,但考虑到采砂填地的需要,估计在洪奇沥水道应该还有一定数量的采砂船,数量不会很多。故该段河道近期仍将会有轻微的下切,可以维持目前的水深状况。

综上所述,北江三角洲主要水道长期处于轻微的自然淤积状态。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北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用沙量急剧增加,故使得北江主要水道普遍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工河床采砂活动,大规模的河床采砂使得河槽容积增大,河床迅速下切。由于不同河段采砂的规模大小不一,故不同河段河床下切的深度有所不同。目前,大规模的河床采砂主要集中在北江干流上游的石角附近河段。虽然采砂规模大大减小,但由于多年河床采砂以及上游来沙渐少,北江干流的河床演变近年来将持续保持轻微冲刷态势。对比分析可知,北江主要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有人工采砂现象,其出现时间较西江要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