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珠江属少沙河流,由于水量大,每年经东四口门进入伶仃洋的悬移质总输沙量达3389万t,占珠江水系进入河口区悬移质总输沙量的47.7%。与径流相比,年输沙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汛期(4~9月)平均占年输沙总量的88%~96%。最大月输沙量常出现在6月、7月,其沙量可占全年的40%。据珠江水利科学院多年统计(表2.17),内伶仃洋平均含沙量在0.12~0.2kg/m3之间,其中西滩含沙量大于东滩,中滩介于二者之间;西滩含沙量大于两槽;东槽含沙量小于西槽含沙量;西槽含沙量上段大于中段,中段又大于下段,东槽亦是上段大于中下段;靠近湾外的水域含沙量最小,在0.04~0.08kg/m3之间。据实测资料分析可知,伶仃洋海域水体悬移质的中值粒径一般为0.002~0.017mm,其中大潮时粗些,中、小潮时细些,但差别不大。床沙的中值粒径变化范围在0.002~0.64mm之间,有北粗南细、东粗西细、槽粗滩细、峡粗湾细等空间分布特征。
表2.17 伶仃洋实测含沙量统计表(1978~2003年)单位:kg/m3
(www.xing528.com)
崖门口入海径流挟带的泥沙是黄茅海主要的泥沙来源,地形对比与来沙量分析估算上游来沙占海区淤积量的77%,卫星遥感资料说明上游径流的含沙量较上溯潮流的含沙量要大得多。径流挟沙下泄,同时向两侧边滩扩散产生淤积。边滩淤积的泥沙,在潮流、风浪等动力作用下又可能再悬浮迁移,影响航道。黄茅海泥沙运动既有机械沉积作用,也有絮凝沉积作用,因以潮流作用为主,推移质泥沙较少,在涨潮、落潮冲刷力较强的情况下,比较容易维持较大水深,但河口湾也是悬移质泥沙沉积的主要场所,由于咸淡水混合,在环流、絮凝及底层优势流所形成的盐水楔影响下,沉积作用较强。据观测,黄茅海深槽南端含沙量较高(最高0.8~1.0kg/m3),形成河口湾最大浑浊带,使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形成拦门浅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