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首霸齐桓公有五个儿子,而且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齐桓公生前怕自己死后诸子争位,就与管仲将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托付给宋襄公,是为太子。齐桓公去世后,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另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逃到了宋国。此时,宋襄公登场了。宋襄公是春秋时期有名的仁义之君,他见齐国有乱,就收留了公子昭,并设法让公子昭复国。公元前642年,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请诸侯派兵助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以解决齐国的内乱问题。卫、曹、邾三个诸侯响应了宋襄公的倡议,派了人马。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加上宋国的军队)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就借机杀掉无亏和竖刁,赶走易牙,迎接公子昭回国,是为齐孝公。
齐桓公去世之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接过这副重担。宋国是个小国,本无称霸实力,但宋襄公有仁义之名,又在帮助齐孝公复国的问题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宋襄公觉得自己做个霸主,主持一下国际社会上的公道也是可以的。于是,在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商讨会盟之事。楚成王假意答应,暗中准备利用会盟之际进军中原。到了秋天会盟之际,宋襄公首先说:“诸侯都来了,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楚成王说:“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盟主由谁来担任?”宋襄公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
楚成王说:“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罢并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说:“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你那个王是自封的,你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说:“你说我这个王是假的,那你把我请来干什么?”宋襄公说:“楚国本是子爵,岂有假王压真公?”
争执之中,跟随楚成王而来的侍从纷纷脱去外衣,露出了里面穿的铠甲,并拿出暗藏的兵器冲了上去,劫持了宋襄公,然后将其押回了楚国。几个月之后,在齐国和鲁国的外交斡旋之下,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回宋国。
经此事变,宋襄公自然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楚国兵强马壮,宋襄公一时拿它没办法。于是就想教训一下楚国的盟国郑国(郑国是个小国,此时依附楚国),以出胸中恶气。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得到求救后,并没直接去救郑国,而是率大军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顾不上攻打郑国,赶紧带兵回援,星夜赶到泓水边严阵以待,恰好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
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仁义”二字。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还算什么仁义之师?”
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又说:“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发动进攻,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待楚军布好了战阵,两军开战,结果宋军被打败,宋襄公自己也被箭射中了大腿。
宋襄公假仁失众(www.xing528.com)
宋楚泓之战之后,宋国有人怪罪宋襄公。可宋襄公却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后裔,但也不能放弃这些原则,非要去攻击没有排好战阵的军队。”
宋朝大夫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在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跟我们面对面作战的就是敌人,是敌人就可以俘虏,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呢?让军队作战,就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能不再伤害他们?我们若要真同情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那就干脆向敌人投降算了。军队在有利的时机发动攻击,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子鱼论战》一文的主要内容。
现代很多人都会觉得宋襄公太愚蠢,毛泽东就说过:“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两军对垒,生死搏杀,当然要讲究一定的战略战术,不能光拿一面“仁义”的大旗说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宋襄公的价值。在春秋时代,“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等堪称“国际战争法”,若不遵守这些规则,即便是胜了也不光荣,属于“胜之不武”。只不过,到了宋襄公的时代,这些规矩大家都不遵守了。规矩坏了之后,仍在遵守规矩的人反而成了受害者。宋襄公能在乱世中坚守规矩,坚持“仁义”,这种操守无论如何都是难能可贵的,更关键的是,战争失败之后,他并不抱怨,而是说“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种宁愿自己吃亏也遵守游戏规则的精神(注意,是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实在值得人们学习。
我们还应看到,宋襄公的时代距“春秋大义”并不远,周代的很多“礼法”虽然衰落,但毕竟还有人(比如宋襄公)愿意奉行。按照周礼,贵族出去打猎不能杀害幼兽,一箭没射死的野兽就不能再追杀了,这些看似迂腐的规则,其实正是华夏先民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智慧所在,他们提倡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所节制,不能“竭泽而渔,焚山而猎”。所谓战争中“不禽二毛”的规矩则是为了贯彻敬老精神,将尊重老人的道德置于具体战争的胜负之上,这种理念不也是很崇高吗?战争固然要争胜负,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世界上一定要有超越战争胜负之上的价值理念。否则,一切都靠实力说话,靠武力说话,那社会岂不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而在奉行丛林法则的社会中,没有人是真正的强者。因为没有规矩,任何人都可能遭遇暗算和欺凌。以欺负宋襄公的楚成王为例,他靠背信弃义的手段劫持宋襄公之时,好像很强势,可他哪里知道,他的嚣张之举六年后就遭到了报复,晋国替宋国出头,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而楚成王本人,后来亦被太子商臣所弑。当楚成王被自己儿子发动的政变所杀之时,他难道不也是任人宰割的弱者吗?
回头再说宋襄公。泓之战失败之后,“晋公子重耳过宋”,宋襄公“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送给了重耳二十马车的厚礼,这对正在流亡的重耳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这个仁义之举为后来的宋国免除了一次亡国之灾。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此时重耳已经当上晋国国君,晋国出兵救宋,在城濮打败了楚国,算是替已经去世的宋襄公报了当年的劫持之仇。晋文公重耳也由此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
泓之战四年之后,宋襄公去世。对于宋襄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这个评价并不低,意思是说,宋襄公虽然在泓之战中失败,但君子依旧赞美他,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已经缺少礼义之举了,而宋襄公仍然坚持原则,有“礼让”,这是非常可贵的。
可以说,宋襄公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但他那种坚持原则、恪守规矩的精神理念却一直有不可抹杀的魅力。现在的社会,不守规矩的人太多,造假之事屡见不鲜,毒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像宋襄公这样讲仁义、守规矩的人难道不应该褒扬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