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与季氏三代:春秋时期政治家族的交锋

孔子与季氏三代:春秋时期政治家族的交锋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晚期,鲁国的大权落在了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个大的政治家族手中,因这三家均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之为“三桓”。恰好,孔子与季孙氏家族的三代领导人均打过交道。可是,季平子的家臣阳货认为孔子身份低贱,没资格出席季氏高级别的宴会,遂在宴会上羞辱了孔子。可惜的是,季氏的三代领导人始终不肯实行孔子所倡导的“仁政”理念,而孔子亦不肯为高官厚禄就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因此,孔子与季氏三代的关系一直很纠结。

孔子与季氏三代:春秋时期政治家族的交锋

春秋晚期,鲁国的大权落在了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个大的政治家族手中,因这三家均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之为“三桓”。“三桓”之中,尤以季孙氏的势力最强。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祖孙三代连续担任鲁国的正卿(执政官),事实上成了鲁国的“第一政治家族”。恰好,孔子与季孙氏家族的三代领导人均打过交道。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养家糊口,孔子刚刚踏入职场的时候,就在季氏族做“小吏”,为季氏家做文书,管理仓库及马匹等。有一次,季平子设宴款待鲁国的文人雅士,孔子亦在被邀请行列,可见,季平子还是很认可孔子的。可是,季平子的家臣阳货认为孔子身份低贱,没资格出席季氏高级别的宴会,遂在宴会上羞辱了孔子。阳货和孔子两人由此交恶。

孔子成名之后,发现季平子飞扬跋扈,无视礼法。身为鲁国的正卿,季平子祭祀的时候居然用“八佾之舞”。按照当时的规定,“八佾之舞”是天子祭祀时才能用的,即一行排八个人,共排八行,计六十四个人一起奏乐舞蹈。诸侯祭祀使用“六佾”,正卿祭祀用“四佾”,大夫用“二佾”。季平子只是正卿,却使用天子的礼乐,这属于严重的僭越。因此孔子非常气愤地批评季平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季平子连天子的礼乐都敢用,还有什么事他不敢做呢?果然,季平子后来驱逐了鲁国国君鲁昭公,自己独揽了鲁国大权。

抢班夺权的风气一开,就不好刹住。既然季平子可以驱逐鲁国国君,那么季氏的家臣阳货也随之效仿、跟进。在季平子死后,阳货囚禁了季平子的接班人季桓子,并发动了叛乱,一度控制了鲁国的政权。后来,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联手才平定了阳货的叛乱。

平定了阳货叛乱之后,鲁定公开始重用孔子,孔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由中都宰升为大司寇,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俨然成了鲁国的三把手。孔子之上,一个是国君鲁定公,另一个就是正卿季桓子。孔子治理鲁国三个月,国政大治,“路不拾遗”。见此,齐国很害怕,就使用美人计,试图用“糖衣炮弹”瓦解鲁国君臣的意志。他们送给鲁定公和季桓子一批美女和骏马。季桓子经受不住诱惑,“卒受齐女乐”,然后,便“三日不听政”,怠于政事。孔子见此情形,愤而辞职,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www.xing528.com)

季桓子知道孔子辞职是因为他贪恋美色,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意思是,我因为贪恋齐国的美女而遭到了孔子的怪罪呀。言辞之中,颇有惋惜之情。孔子走后,季桓子主政鲁国,搞了十多年也没啥起色。季桓子去世之前,再次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意思是,当初鲁国都快强盛起来了,就因为我得罪了孔子,他走了,鲁国没强大起来。然后嘱咐他的儿子季康子说,我死了,你接班主政鲁国。你主政后,一定想法把孔子召回来。说完这话不几天,季桓子就去世了。

季康子接班之后,很快就安排“召孔子回国”之事。孔子此时已是名闻诸侯的大学者了,不是随便就能召回的。于是,季康子采取了曲线就国的办法,他先召冉求。冉求是孔子的优秀弟子,他想通过冉求去请孔子回国。公元前484年,季康子提拔冉求做家臣,然后让冉求请孔子回鲁国。于是,孔子结束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岁月,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之后,季康子多次向孔子“问政”,孔子也想以“仁政”理念影响季康子。可惜,对于孔子所说“轻徭薄赋”、“为政以德”等重要思想,季康子均不予以采纳,反而继续加重赋税,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孔子很失望,便退回书斋,编著《春秋》一书。

应该说,季氏三代正卿对孔子的道德学问均比较赏识,也非常希望孔子能为自己所用,孔子也愿意用自己的才学为鲁国出力。可惜的是,季氏的三代领导人始终不肯实行孔子所倡导的“仁政”理念,而孔子亦不肯为高官厚禄就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因此,孔子与季氏三代的关系一直很纠结。不过,从孔子与季氏三代正卿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孔子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坚守——他的思想主张得不到实行,这是他的无奈,但他生逢乱世,亦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这是他的坚守。无奈令人喟叹,坚守令人敬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