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春秋时期的南子与孔子的政治关系

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春秋时期的南子与孔子的政治关系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先辞谢,在辞谢不掉的情况下就去见了南子一面。孔子行完礼后,南子也拜了两次。这段记载对“子见南子”的细节描述生动,可对孔子为什么见南子却解释得不详细。孔子见南子,不关情色,关乎的是当时卫国的政治以及孔子的为人。孔子就是南子看重的一位“精神领袖”。因此,反复权衡之下,孔子决定去见南子——不就是见个面,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次“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就用发毒誓来答复子路。

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春秋时期的南子与孔子的政治关系

史记》中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帏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在帏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段话就是后来被演绎成各种版本的“子见南子”的原始版本,它所说的史实是: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给孔子说:“天下的君子凡看得起我们卫国、想和我们国君做兄弟的就一定要来见我。我也愿意见您。”孔子先辞谢,在辞谢不掉的情况下就去见了南子一面。见面之时,南子有意在自己的面前挂一张用细葛布做成的帏帐,孔子进门后就冲着北面行大礼。孔子行完礼后,南子也拜了两次。拜谢之时,南子身上的首饰佩玉叮当作响。子路对孔子见南子的做法很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我没有做什么不对的事,如果做了的话,天打五雷轰!”

这段记载对“子见南子”的细节描述生动,可对孔子为什么见南子却解释得不详细。因此后世就有种种误读,有的甚至将此解读成“孔子和南子之间的一段风流韵事”。其实,问题没那么复杂。孔子见南子,不关情色,关乎的是当时卫国的政治以及孔子的为人。

先说当时的卫国政治。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去的国家就是卫灵公治理之下的卫国。灵公对孔子也很好,给的薪水与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兼国相时的薪水一样。应该说,无论是卫灵公本人还是他的夫人南子,对孔子都是很尊重的。正因如此,孔子在卫国生活得不错,还收了不少高徒,比如子贡。此外,孔子还在卫国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君子,比如蘧伯玉、史鱿等。

可是,卫灵公和南子两人的私德都很差劲。南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美女,她是宋国的公主,可是却与自己的哥哥公子朝私通(这与齐国的公主文姜与齐襄公私通相似)。嫁给卫灵公之后,卫灵公对她很宠爱,不仅为其另建宫殿,而且还经常邀请宋国的公子朝来卫国做国事访问。当然,公子朝明着是做国事访问,实则是为了与南子私会。卫灵公本人除宠爱南子、沉湎女色外,还大搞同性恋,养了个男宠弥子瑕。卫国的后宫如此混乱,太子蒯聩很生气,就想发动政变。据说,有一次他曾想让杀手刺杀南子。朝堂之上,南子见蒯聩频频回头向杀手暗示,就赶紧跑到卫灵公的身边,说:“蒯聩要杀我。”得到卫灵公的撑腰,南子躲过一劫。

与南子的矛盾公开化之后,太子蒯聩只好逃亡,先去宋国,然后到了晋国

南子明白,太子虽然出逃了,但只要卫灵公一死,太子蒯聩就可名正言顺地回来做国君。那时,她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为了避免被太子蒯聩“秋后算账”,南子需要寻找更多合作者和支持者。孔子就是南子看重的一位“精神领袖”。

当时,孔子56岁,已经是一位享誉天下的大儒了,他道德学问备受称道,门下弟子也日益增多,在卫国也结交了很多贤大夫。因此,南子若能争取到孔子,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美名,而且还可获得切实的政治支持。因此,南子才极力要见孔子。(www.xing528.com)

孔子当然知道南子是个名声不好的人,所以不愿意见她。可是,自己在人家卫国办班教学,还想着向卫灵公推销自己的仁政。在此情形之下,身为国君夫人的南子要见你一面你都不肯,这不明摆着不给面子吗?再说,南子派来邀请孔子的人就是弥子瑕,这个人不仅是卫灵公的男宠,还是卫国御林军的司令,此人的面子也得给呀。因此,反复权衡之下,孔子决定去见南子——不就是见个面,有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子路为什么“不悦”呢?有人说他是指责孔子不守礼法,不该与南子见面,我倒觉得更合理的解释该是:子路是怕孔子真的被南子收买,在政治上站错队。

在男女道德这个问题上,子路应该对老师孔子有信心。孔子见南子,是南子主动提出的,并且南子说了,“四方君子”来到卫国的,她都要见一见,这说明南子接见有道德学问的国际学者是有先例的,这次与孔子相见也是有规矩可循的,孔子去见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再者,两人相见之时,南子有意在自己的前面挂一个帘帐,还对孔子拜了两拜。这都表明两人相见是一次非常正式的外交会见,而绝不是什么男女私会。所谓孔子与南子有私情云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要是有相当修行的人,对男女之事都可“发乎情,止乎礼义”,孔子已经是“老修行”了,哪里还会过不了美色这一关呢?不太可能。子路害怕的是老师政治上幼稚,被南子所拉拢。不少学者,一旦被当权者接见,就感到傍上了靠山,随后就会成为“帮闲文人”,为权力效忠。相对于美色,权力对知识分子思想独立性的腐蚀无疑更强。子路所担心的就是这个,更何况拉拢老师的人还是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因此他感到很不爽,“不悦”。

子路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奉行的原则是:“严格与一切不道德的人划清界限”。可是孔子不这样。孔子当然也讲道德,可在具体的实践中,孔子又是一个善于权衡、变通的人,“无可无不可”。志同道合者来相见,那是“有朋自远方来”,当然“不亦乐乎?”见解不同的人,孔子有时也愿意与他们聊一聊,比如楚狂接舆,他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从孔子的身边走过,孔子听出味道之后就追上去,想与他谈一谈,可惜的是,接舆“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这就体现了孔子“身段柔软”的一面,即他虽然提倡道德,但却不被各种僵硬的道德教条所拘泥;他坚守理想,但也不是一根筋儿,而是懂得变通与妥协。

这不是他的滑头,而是因为他有充分的自信。他曾对子路说:“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思是,真正坚硬的东西,怎么磨都磨不坏,真正洁白的品格,怎么染污也染不黑。说这话的背景是,佛肸占据中牟,背叛了晋国,想召孔子去咨询一下,孔子甚至也想去。子路反对,孔子就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次“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就用发毒誓来答复子路。看来,孔子不但对付外人有一套,教育弟子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有时正儿八经地“摆事实,讲道理”,有时也用发誓赌咒这类的江湖手段。因此,唐代历史学家知己才就此评论:“观仲由之不悦,则矢天以自明……圣人设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意思是说,孔子看子路不高兴了,没有责难子路,反而发毒誓来表明自己,这正是孔子教育手段的高明之处,正可见孔子的“大圣之德”。我想说的,相较于后人对“子见南子”的情色解读,刘知己的说法更靠谱,在这个问题上,他堪称孔子的“知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