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鲁国执政官季武子提议扩军,以增强鲁国的军事实力。以正常的思维来想,此举无疑是提升鲁国国际地位的好办法。西周分封诸侯之时,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地位十分尊贵,在军事上也有三军之众,这在诸侯国中属强国之列。当时《周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一军”多少人呢?有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一军约一万人。等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丧失,各诸侯国开始争霸,《周礼》中所规定的诸侯拥有常备军的数量被突破,比如,晋文公称霸之后,晋国军队一度扩充至“六军”,有时还在“六军”之外增设“新军”。有趣的是,就在齐、晋、楚等大国军力大增之际,鲁国反倒降为二三流的诸侯国,军力不升反降,由原来的“三军”降为“二军”。
军事实力削弱的同时,鲁国国君的权力亦逐渐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史称“三桓”)瓜分。此时,季武子提议鲁国扩军,由“二军”扩至“三军”,目的也不是为了与晋、楚等大国争夺霸主地位(实力相差太大,争也争不过),而是“欲专公室”,即为了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他的设想是,鲁国扩为“三军”,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各自控制一军。如此一来,国君愈发没有实权,而“三桓专权”的局面随之形成。
可是,一个小国突然扩军,搞起了军备竞赛,这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负面猜测,与国家外交十分不利。鉴于此,叔孙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叔孙豹明确反对季武子的扩军计划,他说:“现在鲁国是一个很弱小的诸侯国,又处在齐、晋、楚等大国之间,好好地遵守国际规则,每年向霸主国纳贡,还害怕他们来讨伐呢。如果再扩军,岂不是故意惹大国发怒?大国一发怒,后果很严重,国家安全如何保证?”叔孙豹的这段话说得合情合理,但可惜,季武子没有听从叔孙豹的劝阻。鲁国的常备军从这一年由“二军”扩为“三军”。也正是从这一年起,齐国、楚国“代讨于鲁”,即齐、楚两个大国轮番讨伐鲁国。弄到后来,鲁国除了向公认的霸主晋国朝贡外,还要向大诸侯国楚国朝贡,鲁国边境上的土地也经常被齐国侵占。扩军非但没让鲁国实现强盛,反而将战火引到了自己身上。(www.xing528.com)
叔孙豹是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劝阻季武子“扩军”的做法非常明智。在大国主导世界格局的情况下,小国乱搞军备竞赛反而不安全。原因就在于,无论怎么扩军备战,小国的军事实力都不足以与大国抗衡,也不足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你在军事上根本就不是大国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遵守国际规则,通过外交努力来与大国搞好关系,大家和平共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明明是个小国、弱国,还硬要扩军备战,做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其结果就是授人以口实,给自己的国家惹来麻烦。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中国的春秋时代,而且也适用于今天的国际社会。君若不信,就请想想近几年的国际争端和局部战争,好多不就是因为小国非要搞核武器、非要研究生化武器、非要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结果,这些小国每每因错误的认识而成为世界秩序和国际规则的挑战者,因挑战秩序和规则,这些小国也每每遭到大国的各种制裁,直至军事打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