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优秀的史官,他之所以能留名青史,跟晋灵公被弑事件密不可分。
赵盾桃园强谏
晋灵公是个不靠谱的国君,他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宫里的墙壁,从台上用弹弓打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师炖熊掌没有炖熟,晋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筐里,让女人用车拉着尸体经过朝堂。晋国的正卿(执政官)赵盾屡次劝谏,晋灵公就想杀了他。
晋灵公先派麑去暗杀赵盾。麑清早赶到赵盾家,看到赵盾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但由于时间还早,就端坐在那里“假寐”(闭目养神)。刺客麑很是感慨:“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好官啊。杀害百姓的好官,那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于是麑便“触槐而死”——在一棵大槐树上撞死了。派刺客刺杀不成,晋灵公又想在宴会上埋伏武士杀了赵盾。赵盾躲过危险之后出逃。还没等赵盾逃出国境,赵盾的侄子赵穿就“攻晋灵公于桃园”,把晋灵公给杀掉了。随后,晋国立了新国君,赵盾回来继续做执政官。
就在这时,史官董狐出场了。他在晋国的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还把这个记录在朝廷上公开。赵盾辩解说:“事情不是这个样子。”
董狐则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您是晋国的执政官,你逃亡不出国境,返回来又不讨伐弑君的乱臣贼子,不是您还能是谁呢?(www.xing528.com)
孔子后来读到晋国这段历史,评价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意思是说,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官,他记录历史秉笔直书,并不隐讳。赵盾也是古代优秀的官员,只是因为当时的法度而蒙受恶名,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如果他逃亡的时候能离开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的罪名了。
“董狐之笔”这个成语由此成了秉笔直书、忠实记录历史的代名词。
“董狐之笔”固然与董狐的崇高气节密不可分,可我们也应明白,董狐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董狐之笔”其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最好象征。春秋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他们的职责就是忠实地记录历史,而绝非替当政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史官一般都是出身世家,祖祖辈辈都做史官。为此,他们很小就接受训练,学习记录历史的原则、方法。长期熏陶之下,史官文化便内化为他们家族的精神密码,而秉笔直书的正直性格也成为他们家族长期安身立命的“家训”、“家教”。
齐庄公与执政官崔杼的老婆棠姜私通,被崔杼发觉。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崔杼杀掉了齐庄公,然后立齐景公做国君。此事发生之后,齐国的史官也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就把这个史官给杀了。这个史官的弟弟接替自己的哥哥,仍然这么写,崔杼又将其杀死。再换一个弟弟,他还是这么写,再杀掉。又换一个,仍然这么写。崔杼一看实在没办法,就只好放了他。更绝妙的是,南史氏(另一个史官家族的人)听说太史家的人都快被杀光了,就拿着竹简继续往朝廷赶,仍要在史册上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件事。走到半路,听说原来太史的第三个弟弟成功记下了此事,他才回去。读到这个历史片段,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为了秉笔直书,古代史官们真的是以命相许,前赴后继。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史学传统极其发达、历史资源极其深厚的国度,绝对与这些“古之良史”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