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上国君之前,晋文公重耳曾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当上国君之后,晋文公封赏那些在流亡年代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没有向晋文公邀功请赏,晋文公也就真的把人家给忘了。
介之推是什么人?在重耳四处流亡的岁月里,他一直对这位落难公子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若再没吃的,就可能一命呜呼。在这种情况下,介之推毅然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来给重耳吃。落难之际,不少人都已经离开重耳自谋生路去了,而介之推还能这样对重耳,实在难能可贵。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人在得势之时,身边从来不缺帮忙帮闲之人,而一旦落难,遭遇“失势”,就很少有人肯对你施以援手。此时,若有人肯真心帮助你,那这个人就对你有大恩大德,你应该时刻记得这份深情厚谊。可是,人性的弱点是在得势之际特别爱听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之声,因此也就特别容易被小人包围。整天听着小人们的歌功颂德之声,很多人甚至忘记了当初为自己“雪中送炭”的恩人。虽然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代名君,但他也有这种弱点。他整天被溜须拍马的人包围着,竟然忘了大恩人介之推。
自己的功绩被他人遗忘,我们该怎么办?是自己去据理力争还是寻找中间人去向国君提醒、疏通?介之推是乱世里的高人,他品格高洁,不但自己“不言禄”,就是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亦感觉非常厌恶。更让他感到失望的是,晋文公对邀功请赏的人都给予了赏赐,却独独忘记了他这个不屑争功的人。于是,介之推决定带着老母亲退隐山林,“安静地走开”,“不跟你们这伙儿没正事的人玩了”。在决定退隐山林之际,介之推和母亲之间有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段话明确地表明了介之推的心志。
介之推说:“晋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唯独国君(指重耳)还在人世。上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国,所以晋国必定会有君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政晋国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可见,重耳当晋国国君是上天的意志,可是,现在有那么一些人却以为这(指重耳当上国君)是他们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取别人的钱财都是一种盗窃的行径,更何况把上天的功劳说过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贪天之功当做理所当然,上面的国君还对这样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实在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介之推的母亲说:“你也可以去要求赏赐呀?否则,就这样贫穷地死去,你又能埋怨谁呢?”
介之推说:“责备一种行为然后又去效仿它,那罪过实在是太重啊!况且说出埋怨国君的话,就更不应该再吃他赏赐的俸禄了。”
介之推的母亲说:“不受国君的赏赐,那总可以让国君知道这件事吧?”(www.xing528.com)
介之推回答:“言语是用来表白自身行动的。自身都要隐居了,还用得着去表白吗?如果去表白,这还是等于乞求显贵啊。”
介之推的母亲说:“你真能隐居吗?如果是真的,那我也和你一起隐居。”
于是两个人躲进绵山,归隐了。
从这段历史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可看出介之推言行一致、视显贵如草芥的决绝气质,而且还可总结出介之推做人的“四项基本原则”:一、严重鄙视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人;二、嘴里批评某种行为,行为上就绝不再去效仿它;三、埋怨国君(上司)就不应该再接受他的赏赐或重用;四、既然不求回报,那么自己对他人的恩惠亦没有必要到处宣说。这四条实属君子的处世之道,里面饱含强烈的自律精神和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今人亦有很高的借鉴意义。现在,贪婪之人几乎随处可见,邀功争宠差不多已成了官场和职场的常态。贪心重的人与介之推先生相比应该感到惭愧。还有,很多人骂贪官骂特权,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憎恶之所在亦其羡慕之所在,一旦有条件有机会,他们照样会以权谋私、颐指气使。这样的人对照介之推亦该深刻反省。如果我们不断效仿的对象与我们猛烈批评的对象一再重合,那只能说明我们虚伪谗曲、言行不一。同样的逻辑,官场也好,职场也罢,总有人一边发牢骚埋怨上司,一边又心存侥幸地希望得到上司的提拔和恩惠。这不也是很荒谬的吗?最后,如果一方面标榜自己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一方面却又不停地宣说自己对公家的贡献及对他人的恩惠,这不也是很矛盾吗?如果介之推先生仍在,他一定对会这些人说:“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意思是说,你所表白的“不求回报”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不求回报,你还有必要表白吗?表白本身就说明你还是在求回报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介四条”(上述四条原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看破许多花言巧语,看清很多势利小人的真面目,而且更应该成为修身进德的一把标尺,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道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