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唐盛世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实,中国人“诗言志”的传统源远流长,春秋时期不少“诗言志”的史实就让人心向神往。那个时候,诸侯之间进行外交活动、贵族之间举行饮宴集会,都经常吟诗唱诗。他们之吟诗唱诗,绝不像今天人们到卡拉OK去K歌,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借助诗歌文雅地表情达意。
重耳在未当上晋文公之前,曾在外流亡十九年,这期间饱经世态炎凉。后来,秦穆公将其接到秦国,并支持他回晋国当国君。在送重耳回国之前,秦穆公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宴会,宴会进行到中间环节,便开始唱诗了。秦穆公命乐师唱了一首《采菽》,这首诗后来被孔子收在《诗经·小雅》里,诗中有几句是这样的:“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大意是说,君子来与我们相见了,我们拿什么东西赠给他呢?实在没有什么可赠的,那就赠给他一辆车四匹马吧;还能再赠点什么呢?就再赠给他带花纹的高档服装吧。
当时跟着重耳赴宴的是赵衰。赵衰一听乐工唱这首诗,就赶紧喊重耳“降拜”。宴会进行时,重耳坐在大堂之上,“降拜”就是要从大堂走下台阶,到下面来向上拜谢,这样才显得正式庄重。为什么听到这首诗就要“降拜”?因为赵衰听出来了,人家秦穆公这是看得起我们,说我们是君子,还要送东西给我们。
秦穆公让乐工唱完《采菽》之后,重耳也得用唱诗的方式答谢。唱什么呢?赵衰就让重耳唱《黍苗》,这首诗后来也收到了《诗经·小雅》里。《黍苗》中有这样的句子:“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大意是说,黍苗长得很茂盛,多亏了雨水的滋润。我们能够往南边去,还得仰仗着大王您的帮助呀。你看,这话说得多巧妙,里面既有感谢,同时还有请求,而且说得风雅含蓄。
秦穆公显然听懂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就唱了一首《六月》,这首诗也收在《诗经·小雅》中,其中的几句是:“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大意是说,四匹黑马已经选好,它们都训练有素。现在正值盛夏六月,我们的军服也已经做好了。我们奉周王之命出征,一定会认真对待敌军,建立无上功勋。这首诗等于暗示重耳:我们秦国会派军队将你送回晋国的,也就是答应了重耳的请求。
赵衰一听秦穆公亲自唱《六月》,立马告诉重耳要“稽首”跪拜,这次施的是大礼,因为人家秦穆公已经答应派军队送你回晋国当国君了。(www.xing528.com)
京剧中有一出戏叫《哭秦庭》,它讲述是这样一段故事: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与楚国有世仇,发誓要灭楚。申包胥对他说:“子覆楚,我必兴楚。”你能灭了楚国,我就能复兴楚国。后来,伍子胥果然借助吴国的力量灭了楚国。申包胥就到秦国求援,请求秦国出兵伐吴救楚。秦哀公开始不答应申包胥的请求,申包胥就不吃不喝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出兵救楚。申包胥凭借超强的“哭功”完成了“兴楚”大业。当为申包胥的哭声所感动,并决定出兵救楚之后,秦哀公就派人对申包胥唱诗,唱的是《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申包胥一听,立马不哭了。为什么?他听懂了,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别说你没衣服,我的袍子你也可以穿。大王要出兵了,跟我一起把戈和矛都修好吧。秦哀公派人来念这首诗,就等于告诉申包胥,秦国答应你的要求,很快就出兵了。
春秋时期“诗言志”的现象至少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以诗作为社交的媒介,充分说明中国古人优雅从容的审美风尚。在“说什么”之外,他们还注重“怎么说”,不仅要把意思表达清楚,而且还要说得有艺术性。这一点,对今人来说仍有借鉴意义。这些年出现出了很多官员“雷人语录”,那些语录之所以“雷人”,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这些官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问题,但也不可否认,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一些官员“不会说话”,或者说,他们只会说官话、套话,只掌握官场语言,还没学会用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话。
其二,借助诗歌来委婉地表情达意,这对说者和听者的学识和悟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不仅要会背会唱很多的诗歌,而且还要能准确地体悟到诗歌与当下生活的某种联系,这种功夫显然需要学习和训练。若不学习,别人在社交场合对你吟诗一首,你根本听不出啥意思,也不知该如何作答,那岂不贻笑大方?正因如此,孔子才说:“不知诗,无以言。”
其三,用“诗言志”这样的方式传情达意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个必要的距离,避免尴尬。一方提出了要求,另一方可能答应,也可能拒绝。如果答应了还好,若当场拒绝,被拒的一方就会感到很没面子。若双方再就某个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那显然就更没有“君子风度”了。可是,若双方都通过诗歌来委婉地表达,这种情况就能大大避免。双方各唱一首诗,彼此的意思就已经明白,何必非得那么“赤裸裸”呢?在社交当中,既给对方留面子,也给自己留退路,这不是很好吗?
当然,现今社会再也无法退回到“诗言志”的状态,但是,学习一下“诗言志”的传统,并将其思想精髓应用到我们的为人处世之中,不也是很好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