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时期的赋诗传统及鲁文公失礼事件

春秋时期的赋诗传统及鲁文公失礼事件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跟今人唱卡拉OK纯粹为了娱乐不同,春秋时代的人“赋诗”是要借诗歌含蓄地表情达意的。宾主相见,很多话不用明说,通过“赋诗”就能彼此会意,这叫“诗言志”。鲁国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国,是“礼仪之邦”,在春秋时代也算是保存周礼最好的国度,在外交场合当然是要“赋诗”的。于是,鲁文公就让乐工为宁武子“赋诗”两首:《湛露》和《彤弓》。可是,宁武子听了之后,既没说感谢的话,也没“赋诗”回应。

春秋时期的赋诗传统及鲁文公失礼事件

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卫国大夫宁武子来鲁国进行外交访问,鲁文公设宴款待他。按朝周礼,宴会之上,主人和客人是要“赋诗”的,所谓“赋诗”不是要大家当场写诗,而是要唱诵或演奏诗歌。这些诗歌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流行歌曲。可是,跟今人唱卡拉OK纯粹为了娱乐不同,春秋时代的人“赋诗”是要借诗歌含蓄地表情达意的。宾主相见,很多话不用明说,通过“赋诗”就能彼此会意,这叫“诗言志”。

鲁国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封国,是“礼仪之邦”,在春秋时代也算是保存周礼最好的国度,在外交场合当然是要“赋诗”的。于是,鲁文公就让乐工为宁武子“赋诗”两首:《湛露》和《彤弓》。可是,宁武子听了之后,既没说感谢的话,也没“赋诗”回应。鲁文公感到很奇怪,就让外交人员私下问宁武子。宁武子解释说,我以为你们的乐工是为了修习学业才演奏的这两首乐曲,没想到是为我赋诗。为什么呢?过去诸侯在正月去朝贺天子周天子设宴款待他们才演奏《湛露》,用意是表明天子向明而治,诸侯恪尽职守;诸侯奉命去征讨天子讨厌的人,胜利之后向天子献功,周天子会赐给诸侯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以及黑色的弓和黑色的箭一千支,这个时候才演奏《彤弓》。“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意思是说,我只是卫国的外交人员,来鲁国是为了继续表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承蒙君主盛宴款待,哪里还敢僭越大礼来自取罪过?即这两首乐曲都是天子招待诸侯时才使用的,鲁文公自己才是个诸侯,怎么能用这两首乐曲来招待他国的外交官呢?

看看,人家宁武子不答《湛露》、《彤弓》,不是不知礼,而是太知礼、太守礼了。宁武子是春秋时代的贤者,孔子赞扬他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在太平岁月,宁武子的智力水平是一般人可以学到的,但是在乱世之中,宁武子那种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意识则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从这次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可看出宁武子的智慧,鲁文公让乐工演奏的两首乐曲明显越礼,若回应就等于认同了这种僭越之礼,若当场立即指出,则会让鲁文公“很没面子”,下不来台,所以宁武子就装糊涂,不做回应。你来问,人家才向你解释,若不问,可能人家就不解释了。这种“沉默的智慧”,着实高人一等。(www.xing528.com)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即便是保持礼乐文化最好的鲁国,其对礼乐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也很不够了。鉴于礼乐文化的衰败,孔子还特意从三千多首流行诗歌中选出了305首,编成《诗经》。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要好好学习《诗经》,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好好把《诗》学会,你出席正式场合就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别人“赋诗”你听不出其中蕴含的意思,不知该如何回答,你说的话又太直白,不得体,没美感。

孔子教人“学诗”、“学礼”,除了道德教化的目的外,还有使学生们过上高度艺术化生活的愿望。所谓高度艺术化的生活,就是要让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展现出内心诚敬、言行优雅的气度,这是一份自信从容、淡定吉祥的美感。有此美感,人生境界和生活质量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