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的一天,齐景公在他宽敞、华美的宫殿召见大臣晏子。君臣对坐之际,齐景公突然叹了口气,感慨地说:“我这个宫殿多么美丽呀,以后谁有资格拥有它呢?”
晏子问:“您说这话什么意思?”
齐景公说:“我想大概是有德行的人拥有它吧。”
这么一说,晏子就明白了。齐景公意识到齐国不久之后可能会易主,这座华美的宫殿亦将随之转入外姓人之手,遂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既然国君都这么说了,晏子也就不客气了。他接着说:“如果按照您的说法,我觉得日后拥有这个宫殿的应该是陈氏家族。陈氏家族虽然没有大的德行,但是肯对百姓施舍。饥荒之年,他们借粮食给百姓,用大斗借出,百姓还债时,他们用小斗收账。君主您对百姓的税赋很重,陈氏家族却对百姓施舍很多,民心已经归顺陈氏了。您的后代如果稍微有所懈怠,而陈氏又不灭亡的话,那么整个齐国就会转归陈氏。”
晏子所说的陈氏家族,原是陈国公族的一支。早在齐桓公时期,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公子完为避祸逃到齐国。后陈氏改称田氏,在齐国逐渐发展壮大。到齐景公之时,田(陈)氏家族在灾荒之年向民众开仓借粮,并且大斗借出、小斗收回,结果“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迅速赢得了民心。齐景公死后不久,田氏果然掌握了齐国国政。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晏子跟齐景公谈话之际,齐国虽还在齐景公之手,但无论是齐景公还是晏子,都已意识到了国家即将易主的危机。因此才有了齐景公的感叹和晏子的分析。
听了晏子的分析之后,齐景公说:“你说得很好呀。可是我该怎么办呢?”
晏子回答:“唯礼可以已之。”意思是,只有遵守礼治才可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然后晏子发了一大段议论,大意是,按照礼制,国君不可为了个人享受而加重百姓的税赋,士大夫家族的施舍,亦不可以扩展到全国;官员不可怠慢,士人不可失职。另外,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各项礼制的规定都要得到贯彻、推广。(www.xing528.com)
齐景公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我从现在起就照你说的做,推行礼制。”
晏子是春秋时期的齐国贤相,齐景公听了他的话,立马表态照做,这看上去完全是一派明君风范。可是,齐景公的聪明只是口头上的,他后来并没有按照晏子的建议去做。
关于齐景公统治时期的苛政,我们可从孔子的一段经历中得到印证。《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大意是说,孔子路过泰山一侧,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税赋。”孔子说:“学生们请记住,严酷繁重的税赋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孔子所发“苛政猛于虎”的感慨为后人所熟知,那么,到底是哪个具体国君的苛政让孔子发出这个感慨的呢?就是齐景公。
当时,孔子带着学生从鲁国去齐国,经过的泰山之侧是齐国的地盘,当时齐国的国君正是齐景公。当时的齐国,不仅赋税重,而且刑罚也非常严酷,很多百姓受刖刑(砍脚)。受了刖刑之后,人就没法再穿正常的鞋,就要安“义足”(假肢),这个“义足”在古代叫“踊”。因为齐国受刖刑的人太多了,导致“踊”的价格像现今的房价似的,节节攀升,最后竟然出现了“踊贵屦贱”(假鞋比上好的真鞋还贵)的畸形市场状况,由此可见齐景公的苛政、暴政达到了什么程度。
俗话说:“心里明白腿打摽”,说的就是齐景公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心里很明白事情该怎么做,嘴上也会说,可就是不能把道理落实到行动中。为什么呢?他们不能克服自己因循苟且的弱点。要把真理落实到行动中,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你要求别人守礼,自己先要守礼;你要给百姓以恩惠,就不能横征暴敛以供自己享乐。可是,一个人放荡惯了,享乐惯了,若没有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很难改过迁善,乐于过艰苦朴素、守礼守法的生活。
隋炀帝的情况与齐景公差不多。隋朝灭亡之前,隋炀帝亦有预感。史书记载,有一天他对着镜子,感慨地说:“这么好的一颗头颅,不知谁来砍它?”不过,隋炀帝的清醒也仅止于感慨,感慨之后,他依然醉生梦死,没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进行自我拯救,最后落了个被部将绞死的下场。
一个人当然要有清醒的头脑,能明理,能断是非,能看清大势。可是,仅仅有清醒的头脑还不够,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落实这种清醒才管用。恰如写文章,光在头脑中有构思是不够的,构思之后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这样一篇文章才算最终完成。齐景公也好,隋炀帝也罢,他们的悲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清醒仅仅止于感慨,未经落实。缺少切实行动的配合,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清醒其实还处于未完成状态。未完成便没有真效果,没有真效果,便于事无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