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精神氛围与细节

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精神氛围与细节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谦让之素养”,这种素养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春秋范儿”。“春秋范儿”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之中。“春秋范儿”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精神氛围,这种氛围不止体现在重要的历史人物身上,民间亦有体现。这个小细节,极好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女子含蓄而深邃的情感世界,可看作“春秋范儿”之女人版。

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精神氛围与细节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转型社会。当时,周天子失去了政治上的权威,许多诸侯开始“不按规则出牌”,逐渐走上了凭实力说话的“争霸之路”。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以看出,春秋时代也是古代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对于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历史学家钱穆说:“当时的贵族,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均抱有一种开明而合理的见解。因此他们对于人生,亦有一个清晰而稳健的看法。……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谦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谦让之素养”,这种素养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春秋范儿”。

拿“春秋五霸”来说,他们尽管是“霸主”而非圣贤,但他们在争霸的过程中,也还是要讲道义的。齐桓公首霸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这个口号并不全是虚的,他之称霸,在实力之外亦有道义和文化担当的成分存在。这种担当就是要保护中原文化(所以孔子才对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就是实力不足、备受嘲笑的宋襄公亦有值得称赞之处。他在战争中严格遵守“国际战争法”——“不重伤”(对已经受伤的人就不再攻击)、“不擒二毛”(不抓对方头发花白的老人做俘虏)、“不鼓不成列”(打仗前要击鼓列阵,不搞偷袭),这种把讲诚信、尊重老人等原则置于具体战争胜负之上的做法,就很有“春秋范儿”。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名著《九三年》中曾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宋襄公的做法符合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

“春秋范儿”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之中。在著名的“鞍之战”中,齐国晋国打败。败逃之际,逢丑父和齐顷公交换了座位。晋国大将韩厥追上齐顷公的战车后,把身穿锦袍绣甲的逢丑父认作了齐顷公。逢丑父诈称口渴,对身边的齐顷公说:“丑父可去为我取水。”齐顷公借机逃遁。逢丑父被韩厥当做齐顷公带至晋军大营,晋军主帅郤克曾出使齐国,认识齐顷公,见了逢丑父,知道上当了,就要杀逢丑父。逢丑父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戮乎!(臣子能代替君主赴难,现在已经快没有这样的人了,现在有一个这样的人,你们还要将其杀掉!以后谁还敢像我这样忠于君主呢?)”郤克感叹道:“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一个人不怕以死来免除君王的灾难,确实值得敬佩。杀了这样的人不吉利,我赦免他,以此来激励那些忠心侍奉君主的人)。”于是就放掉了逢丑父。

在“鞍之战”中,逢丑父“代其君任患”,固然是君子,而晋国主帅郤克不愿意杀害忠于君王的人,“赦之以劝事君者”,亦很有君子风范。这说明双方主要将领均看重忠义,认为忠义比一时的胜负更重要。

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从宏观上来说确实如此,春秋时期的战争多是诸侯之间的争利之战、争霸之战。但就战争的小细节而言,春秋大义依然存在。这种大义就是一些诸侯及其将领身上所体现的君子风范和人性魅力。他们知道战争的限度,知道在绝对重要的战争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道义力量。(www.xing528.com)

“春秋范儿”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精神氛围,这种氛围不止体现在重要的历史人物身上,民间亦有体现(所以后来孔子才说“礼失求诸野”)。还是在齐晋鞍之战之后,齐顷公战败回国,他的卫队要为他开道,一个女子故意挡着路,问:“在这场战争中,国君免于遇难了吗?”卫队中有人回答:“免了。”她又问:“锐司徒免于遇难了吗?”有人回答:“也免了。”这个女子说:“国君和我父亲都免于遇难了,那我也就不敢有更多的乞求了。”说完就跑开了。齐顷公觉得她很懂大义,就派人查问,原来她是辟司徒的妻子。为了表彰她对国君和父亲的关爱之情,齐顷公就把石窌这个地方封给了她。

辟司徒之妻的这个故事也很典型,这个女子的父亲锐司徒是个管兵器的中下级军官,丈夫辟司徒是个管营垒的小官,父亲和丈夫的位阶都不高,可是她很懂礼法。齐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战争是要死人的,军人家属都很惦念自己亲人的安危,而这个女子却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极其别致:先问国君安危,然后再问父亲的安危,这里面既有爱国之情,又有对父亲的一片孝心。她的丈夫也在军中,她不可能不关心,可是她没有明着问。因为她知道,忠孝是大义,是可以明着问的,而男女之爱为私情,不宜明着问。虽然没明着问,但她对前方将士的那种关切之情却不言而喻。这个小细节,极好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女子含蓄而深邃的情感世界,可看作“春秋范儿”之女人版。

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想孔子之所以对周朝文化一往情深,不仅是因为周朝(春秋属于东周之一段)有发达的礼乐文化,更重要的还是周朝人很有君子风范。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既能真切地感受得到“春秋范儿”的余绪,又能清楚地看到这种“范儿”必将衰落的趋势,所以他才念念不忘地恢复“周礼”。可以说,孔子对于周朝文化的一往情深,恰如我们今天深情地追慕民国风流。时间的光晕打在前贤的身上,愈发反衬出了现实的精神缺憾,于是,我们只能在对前人风范的一次次遥想和凝望中寄托情怀,积聚精神力量。这,也就是所谓的“与古维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