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淡化办学层次是民办高等教育体系的出发点。这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潮流。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淡化办学层次并不意味着不讲办学层次,只不过办学层次的划分不再是依据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是以知识生产传播能力的大小为标准。在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我们没有设计很复杂的办学层次结构,只强调在全日制大系列中才有层次之分,而且分层的标准也比较简单,仅根据授予学位高低这一标准,将全日制民办高校分为博士学位授予高校、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学士学位授予高校,再加上非大学系列民办高校,共有四个层次:
(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民办高校
在全日制学术型民办高校中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类型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如果参照美国、德国模式,则可以称之为综合性大学。根据我国教育部对高校的基本分类,综合性大学又可以分为财经类、艺术类、政法类等。这类院校的办学水平往往较高。从我国民办高校现有的办学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开设的学科专业比较多,具备了综合性大学最基本的特点,但是还没有一所民办高校其办学水平能达到这种理想水平,这从民办本科高校大多称为“学院”而非“大学”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位于福建省的某民办大学,该校办学历史较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试点院校,目前虽然涵盖经、管、文、法、工五大学科门类,但还没有列入“硕士学位试点建设单位”。但是另外一些通过合作办学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比如上海纽约大学等高校,虽然其现有的学科涉及面较窄,但随着以后发展变化,有可能朝此方向发展。
(二)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民办高校
这类院校往往单科性特色较鲜明,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或为某一行业培养专业人才。比如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具备这种单科性特色的院校有许多,涉及艺术、医学、经管、文法等多种学科。如河北传媒学院等。虽然这些学校目前尚未达到如此高校的办学水平,但长远看也未必不能实现。
(三)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民办高校
这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以升学为主,为研究高深学问奠定基础,类似于美国以开展博雅教育为主的文理学院。我国知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中国教育要发展,博雅教育也是不可回避的方向。在这方面,上海民办高校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如在2014年上海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引入博雅教育模式,试办文理学院的设想,要办1~2所小规模、高水平的文理学院。上海兴韦学院成为首所试点院校。该校的前身是上海托普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在新举办者的领导下,学校成立基金会开始推行博雅教育理念,彰显了公益办学的导向,并因此获得了上海市乃至教育部的支持,最终于2014年年初凭借“小规模、高水平博雅教育道路”的办学理念,破格升为本科院校。2014年9月招收首届本科学生。客观地说,通过引入博雅教育模式来改革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的确有可取之处。
(四)非大学系列的民办高校
这类院校主要是针对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能操作技能。这些院校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技术大学和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以服务地方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专业设置讲究灵活多变,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产教结合。从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这类民办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校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曾提出,应该把高等院校视为持续终身的整个教育系统的部分,并努力促进这一系统。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体系除了普通高等教育以外,还必须要有承担面向终身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
因此,我们在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不能忽视或轻视这类民办高校的存在。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根据非全日制民办高校面向对象是个体还是机构这一标准将其分为两类,即面向个体的非全日制民办高校和面向机构的非全日制民办高校。
可以授予学位的非全日制民办高校,这类院校可以细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我国现有的一些传统成人高校,比如开放大学、电视大学、业余大学等,个体在这些机构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比如学士学位等;第二种情况就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这是民办高校初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家自考政策没有做重大调整的前提下,这类机构也可以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在现有的民办高校中,还有许多学校招收了大量的自考学生;第三种情况就是一些新兴的机构,包括一些营利性私立大学,如美国的凤凰城大学、阿波罗大学等,在其他一些新兴国家如巴西等也拥有大量的这类私立高校;第四种情况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可汗学院,甚至包括MOOCs等形式。(www.xing528.com)
不能授予学位的非全日制民办高校。其面向对象主要是老年群体和新兴中产阶级。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退休人员进入老年大学进行学习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而这一块始终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板块,在一些经济较发达、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如上海等地,老年大学的供需矛盾已经开始显现。据《文汇报》消息,早在2011年上海就已经出现半夜排队报名老年大学热门专业,即使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也难抵老年人求学的热情的情况。上海市老年大学教务办公室一负责同志坦言:“现在每学期都有120多门课程,300多个班级,学员人次近万人,基本上每个时段每个教室都排满了,不可能再无限扩容下去”。此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批拥有知识与技术的人群,他们比较注重自身文化的提高。因此,对于面向新兴中产阶级的则可以举办一些迎合其心理、岗位、职位和文化精神层面需要的特色型民办高校。
与面向个体的求学需求不同,在学习型组织等观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等机构对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依附程度也跟着不断增强。事实上,创办企业大学并非一种新鲜事物。进入20世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企业,纷纷开设了企业大学,如摩托罗拉大学、丰田大学等。有资料统计显示,全球500强公司中有70%的企业建有自己的企业大学。
2005年后企业大学的数量甚至超越传统的大学,其涉及的行业包括高科技、金融业、公用事业、通信业、零售业和服务业等。当然,除了面向企业的企业大学,也应该还有面向其他社会组织比如说青、工、妇等非营利性机构的非全日制民办高校。
以上的阐释侧重于民办高等教育类型的划分,而对具体每种类型的高校,其学制可能也会有所差别,比如说,综合性大学与单科性大学之间的学制会有所不同,而且综合性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长短也有所差异。究竟以多长为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类型的多样必然会带来举办主体的多元。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的举办主体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个人举办。即由个人出资或通过合法融资的办法来举办民办高校。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教训以及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个人举办的可能性会更多地偏向面向个体的非全日制高校,尤其是以服务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目的和举办自学考试机构。
第二种情况,由企业举办。虽然在现有的民办高校中有一部分是由企业投资举办的,如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举办方为海航集团,北京吉利学院的举办方为吉利集团,宁波大红鹰学院是由大红鹰集团举办,等等,但事实证明,由企业投资举办的民办高校其发展前景相对比较广阔,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第三种情况,由基金会举办。这在国外比较普遍,一些知名的私立大学也是依托基金会来发展和管理的。而在国内这却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如上海兴韦学院在走出困境之际就是通过成立教育基金会的方式来实现转型发展的。
第四种情况,由公办高校托管。即民办公营的方式。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现实中已经有了先例。2013年7月,华光职业学院将所有资产无偿捐赠给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同意接受捐赠并将华光职业学院作为下属学院之一,但是这种情况还仅是特例。鉴于目前独立学院转型工作推进的难度,这种模式也可能会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五种情况,混合所有制模式。虽然对混合所有制模式能否引入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意见,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并加大了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资助,尽管这些资助主要局限于师资队伍建设、安全技防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但事实上已经沉淀了国有固定资产,形成混合所有制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