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事先无法确定,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人们发现它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这表明它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还是可以度量的.一般说来,一个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用在n次重复试验下事件A发生的次数nA与n的比值来反映.我们将
称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
频率具有如下性质:
(1)对任一事件A,有0≤Fn(A)≤1;
(2)对必然事件Ω,有Fn(Ω)=1;
(3)若事件A、B互不相容,则
Fn(A∪B)=Fn(A)+Fn(B).
证 因为0≤nA≤n,所以有,由Fn(A)的定义就得性质(1).
由nΩ=n,即可得性质(2).(www.xing528.com)
由于A∪B事件的发生就是A,B两事件中至少一个发生,又知A,B互不相容,故有
nA∪B=nA+nB.
两端除以n,就得性质(3). □
性质(3)还可以推广,若事件A1,A2,…,Am两两互不相容,则
频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它却依赖于人的认识,即会因人而异.因为即使同样做了n次试验,nA却会不一样,这种差异我们常说成是频率具有随机波动性.但若加深认识(这里就是增加试验次数n),那么随机波动性将会减小.即随着n逐渐增大,Fn(A)也就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P(A).这个常数P(A)客观上反映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蒲丰(George Louis de Buffon,1707—1788)和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曾进行过大量掷硬币的试验,所得结果如下:
可见出现正面的频率总在0.5附近波动.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它逐渐稳定于0.5.这个0.5就能反映正面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每个事件都有这样一个常数与之对应.这就是说频率具有稳定性.因而可将事件A的频率Fn(A),在n无限增大时所逐渐稳定的那个常数P(A)定义为事件A发生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的统计定义.然而这个定义本身存在着很大缺点,即这里的“逐渐稳定”含义不清,要对“逐渐稳定”的含义作出具体说明就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人为的主观性.是否能去除这个含混不清的“逐渐稳定”,而将客观上表征该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及它所固有的性质来作为概率的定义呢?我们自然马上会意识到这个数应该具有频率所具有的几个性质.这个工作由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Andrei Nikolayevich Kolmogorov,1903—1987)于1933年完成.他给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从而使概率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严谨的数学分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