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浮梁县绍文高等小学:优秀第一所小学

浮梁县绍文高等小学:优秀第一所小学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舟程沛浮梁县立绍文小学校,渊源于绍文书院、绍文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才改为浮梁县立绍文高等小学校,最后又改为县属的新平乡中心小学校。1913年,改为浮梁县立绍文高等小学校。1915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报准将浮梁县公署迁移景德镇后,绍文小学校随着县治迁移,亦迁来景德镇,校址选择在镇北莲花塘。据了解,绍文小学的迁移,是首任校长朱光庭支持县知事陈安迁移县治的同时主张的。

浮梁县绍文高等小学:优秀第一所小学

方 舟 程 沛

浮梁县立绍文小学校,渊源于绍文书院、绍文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才改为浮梁县立绍文高等小学校,最后又改为县属的新平乡中心小学校。据有关资料记载,绍文小学的沿革,是清王朝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于戊戌年(1898年)七月十日颁布绍书,将全国“各省、郡、州,县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校,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校,州县之书院为小学校”的规定,浮梁县知事遵照光绪皇帝的诏书,将绍文书院的“绍文”二字为校名,改为浮梁县绍文小学堂,校址仍设在旧城孔庙右侧的绍文书院内。1913年(中华民国2年),改为浮梁县立绍文高等小学校。1915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报准将浮梁县公署迁移景德镇后,绍文小学校随着县治迁移,亦迁来景德镇,校址选择在镇北莲花塘(现中共市委会院内)。据了解,绍文小学的迁移,是首任校长朱光庭支持县知事陈安迁移县治的同时主张的。1935年,绍文小学又由景德镇迁回旧城(即新平乡),校址设在旧城新衙门内。1938年,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况,绍文高等小学校,改为浮梁县新平乡中心小学。在绍文小学期间,学校规模和教育设施以及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当时社会上称之为浮梁的最高学府。改为新平乡中心小学校后,由于受地理交通环境的限制,规模也就缩小了,师资水平下降和入学的人数日少,已不为地方人士所重视。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历时26年的绍文小学,也就宣告结束了。

绍文小学堂作为浮梁全县的正统学校来说,完全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培养儒生的工具。它承袭封建教育传统,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学校的课程,虽已废除了八股文,但仍着重于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讲授。人事制度,仍沿用清王朝的官制,由“教谕”掌管全学堂,亦称“儒学老师”。学生多数来自地主子弟,有些就是历来的秀才和童生(社会上称之为“大学生”),实质上还是想为应乡会试及童生的岁科作打算。改为绍文高等小学校并实行新学制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才逐渐形成兼习中学和西学的较完备的小学校。

绍文高等小学校第一任校长朱光庭,号用明,清秀才出身,废科举后考入南京两江师范,秀才又大学毕业,社会声誉不亚于举人。他治学甚严,在浮梁威望较高,不但受到社会人士的尊敬,而且为先后任知事陈安、韩兆鸿所信任,他出入县衙门与知事平起平坐。对于浮梁的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朱能正确地提出应兴应革的建议,地方上无论大小排难解纷的事,都出面过问。据闻,朱光庭由于支持知事陈安迁移县治,被人说成是出卖浮梁。特别是绍文小学校的迁移,更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认为朱只图个人的荣禄,不顾四乡(东、南、西、北乡)人民的利益,认为浮梁县治迁移景德镇后,浮梁人就会失去控制的权力。其实朱之主张,还是从浮梁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以及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考虑的,是比较有远见的。

绍文小学校迁到景德镇莲花塘后,新建的校舍为浮梁第一流。进前大门,有约占地6亩的长方形的大广场,两面依山,均植有成排的杨柳。场内有足球篮球排球以及跳高沙坑等设备,可供县城各小学及体育爱好者进行体育活动和球类比赛之用。进二大门,是一个大院落,两面有长方形庭园,栽有各种花卉。中间是通道,正中央建有平房教室8间,每间教室可容学生50至60人,每间教室二面玻璃窗,光线充足,且无杂音。学生用的桌椅,高低适度,有助于学生发育。再进后院,是两面开门,正中又是一个小花园。小花园后的正中间又设第三道大门,大门内有花台,设置大小盆景、石山等。正中是办公室、会客厅、教职员宿舍、图书室、储藏室等。办公室内设置学生成绩橱数座,又叫陈列橱,挑选学生的最佳作品陈列,有作文、图画、竹木雕刻,还有用瓷土雕塑的人物、鸟兽及瓷相等。右边还建筑了一座很大的学生自修室,左面是大饭厅(左右均以学校为主体),饭厅内可摆8人座的餐桌20余张。左前面是大厨房,厨房的门前,有一口大水井,水质清甜可口。再通过教职员宿舍或由大饭厅可进入两层楼房的学生宿舍,楼上前排10间,后排10间,楼下也分前后排各10间,共计房间40间,每间房大小一样,每房住学生4人,可供学生160余人寄宿。宿舍的最后面,又是一座小花园,有长方形花台数座,培植了各种花卉,最尽头处是围墙,墙外就是有名的东山寺。整个学校的布局,使人有环境美之感,算是当时一个理想的学习之所。学生大部分都是本县四乡及镇里大窑户、大商号的子弟,90%在校寄宿用膳。伙食也很好,师生同在一桌吃饭。

绍文小学是一所高级小学校,只有秋季始业三年制高级班的三个年级,每年上年有一班或两班毕业。课程有修身、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包括农业、工业、化学等)、体育、图画、工艺等,以国文、算术、英文三科为主要课程。分月考、期考,主要课程没有达到60分的留级。每星期六上午最后两节课作文,如到时没有交卷的不准下课。课本规定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此外国文教员还要教作诗和声韵等。程沛曾记得有一次春季旅行游本县的诸仙崖,回校后国文教员出题,做绝句诗一首“游诸仙崖记”,还要规定押“幽”字韵。绍文小学的学生,投考前,多数受过“蒙学”甚至“经馆”教育,读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老书根底较深,年龄也较大,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报纸和国内外的时事亦日渐关心,因此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8年的“五·卅”惨案(济南惨案),全校师生都首先响应罢课,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卖国条约”及“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并在街头讲演,对第一次国内大革命的影响很大。(www.xing528.com)

1923年易第二任校长鲍雄,他优级师范学校毕业,中国文学书画造诣很深,是优师的高才生。1928年第三任校长为姚甘霖,大学毕业,共产党员,当时公开身份为国民党景德镇市党部常委。1929年第四任校长为章士宏,江西法专毕业。1930年第五任校长为金宏度,南通大学毕业。1933年第六任校长为冯渊,北京大学文学系毕业。1935年第七任校长方大润,北京大学毕业。在方任校长期间,绍文小学校迁回旧城,校址让给了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1937年第八任校长为汪宗汉,省立南昌师范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毕业。1938年第九任校长程汝锡,江西省立第二师范毕业。程任校长时,即改为浮梁县属新平乡中心小学校。历时26年的绍文小学,共办了32届毕业班,约计培养了学生2000余人。

绍文小学是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均由校长聘任,对校长直接负责。教师多数具有较高的声誉,有两江师范毕业的,有优级师范毕业的,还有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及其他大学毕业的,此外就是省立师范和省立一、二中毕业的。如林文定、吴士元、陈薰甫等老一辈的名教师,也有程明德、朱大来、冯渊、黄庭理、程文渊、宁仰高、程声之、袁诗询等后一辈教学认真负责的教师。该校毕业的学生,在本县各机关各学校先后任职的不少,进步学生也不乏其人,如革命烈士吴严遂、姚象谦、潘学溥、潘逢吉、姚象贤、鲍意美、程琦、程步蟾,以及潘承庆、李凌汉、叶兆荣,朱人瑞、朱孔泽等都是共产党员。还有任大学教授的李清廉、黄唯一、李逢时等。

绍文小学的经费来源,1932年以前,原绍文书院有学产田地租300余石食米,全部充作办学基金,所以教职员的待遇比较优厚。还有图书费、体育费、以及学生晚上自修用的灯油费等,全由学校供给,不收学生的公杂费。图书室的书报也很多,体育器材、仪器等设备均较齐全。1932年,浮梁县财务委员会成立后,绍文书院的田地租,全部拨归该会接管,成为全县的公有财产,之后,绍文小学的经费,即改由全县统一支付。

记得1927年以前,绍文小学师生,每年还要两次到旧城参加孔夫子春秋二祭典礼。县知事亲临主祭,绍文小学校长路祭,教员及旧城的士绅做礼生,另外还要在绍文小学内挑选学生6人为小礼生(有时4人)。小礼生的任务是传递祭祀礼品(荤素食品、果品),两人一对慢步行礼,传递到拜案、香案前献上。再由小礼生歌诗,歌唱《诗经》上的祭歌。祭祀的第二天,每个礼生和小礼生分给牛肉猪肉各一斤,这是绍文小学师生的特殊享受。

[作者简介]方舟,1906年生,民革党员,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原任国民党国防部少将部员,现任市参事室副主任。方舟与程沛均是绍文小学早期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