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河书院:清末举人汪龙光倡建的文史资料合订本

西河书院:清末举人汪龙光倡建的文史资料合订本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先生谈及西河书院旧事,指出:西河书院为清末举人汪龙光所倡建,并得浮梁东、南、北各乡名流赞助,于光绪后期破土动工,占地20余亩,历时三年有余建成。此时,友人程哲来南溪工作,邀我去创办南溪中心小学,校址即设在西河书院,这对我来说,真是事如人愿。这样,我便以办学身份,在西河书院居住了长达二年三个月之久。西河书院建于南溪桥西约一华里的大平原上,为两幢隔墙并列的巨型建筑。

西河书院:清末举人汪龙光倡建的文史资料合订本

杨瑞开

1937年(民国26年)春,我任教于三龙中心小学,经常求教于当地名儒林步青先生。一次先生谈及西河书院旧事,指出:西河书院为清末举人汪龙光所倡建,并得浮梁东、南、北各乡名流赞助,于光绪后期破土动工,占地20余亩,历时三年有余建成。该地山环水曲,环境幽静,是建造学宫的理想地段。书院除大小厅堂外,有书房数十间(外传有房舍99间),结构古朴,气势宏伟。并劝我利用假日去一睹其风采。

1938年秋后,日机常来景德镇市区轰炸,城区居民大举下乡迁避,市内学校,被迫停课。此时,友人程哲来南溪工作,邀我去创办南溪中心小学,校址即设在西河书院,这对我来说,真是事如人愿。这样,我便以办学身份,在西河书院居住了长达二年三个月之久。

西河书院建于南溪桥西约一华里的大平原上,为两幢隔墙并列的巨型建筑。西河在其南侧约百步,河水从万山谷底,迂回曲折静静地向东南方流去。濒岸紧邻书院为一宽广草原,自春至秋,绿草成茵,可坐可卧。书院北侧山峰,由东向西逶迤伸去,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住南侵寒流。山间古木参天,时有獐麂等兽出没,莺歌鸟语,四季可闻,冬春之交,更有一种兰花,一枝九蕊,异香扑鼻,当地人称之为“九节奇兰”,堪称兰花中的珍品。

书院正门向东,门外留一广场,约占地亩余,南为濒河大道,直达大洲瓷土矿区。院南围墙中部开一便门,与大道相通,此门后被区公所扩建为新式大门,正中大门遂弃而不用。门外草坪,被人用来种植玉米棉花之类作物。

书院共四进,首先正门为高大的牌楼式廊房,中为大门,两侧各有小楼式房阁二间,首进与二进之间,有广约一亩的圈地,正中为青石铺砌的小道,两侧各植石榴一棵(当时仅剩路北一棵)。

第二进正中为一大厅,两侧有前后相通并列的书房各三间,似为教谕住所。大厅宽敞,中央留有进入第三进的次门闭而不开。大厅正中,放一长方大桌,形式古朴,原木色,质地坚实,为建院时所遗。此进当时为区公所办公处。

第三进为一回字形建筑,中间一大天井,两侧各有若干并列小书房,左右对称,前排除留有与二进中门相通空间外,两端各有较大书房二间。天井正中为大青石平铺路面,成正方形,四周有排水小沟。

第四进建筑成凹字形,后排及左右两侧均为书房。南部墙外为一大型馔堂及炊事、贮藏室,有一便门,小径直通西河。屋后为洗涤室。

为便于学生寄宿,在院南隔墙建有一条形长廊,分成十数小间,西部直通馔堂与炊事间。

书院并列的另一巨型建筑,有三进。前进与正院相同,唯无大门。前后二进之中,有一大草坪,据说建院初,曾广种花果树,后因年久无人管理,仅剩几簇灌木,当中种花植果树遗迹,仍依稀可辨。(www.xing528.com)

第二进中央为宽阔通道,左有一前后相通书房,右墙开一沟通两院的大门,门侧有通第三进的甬道。紧靠甬道,设立小学时,加建一教师办公室。

第三进地势略高,两进之间,中央为一大天井,有石阶三级。拾级而上,为宫殿式建筑,上有藻井,下为青石铺地,中间有一神龛式建筑物,可能为供奉孔子神像之处。但我去时,神像已一无所见。

大殿两侧,各有较大住房一间。宫殿之后有一花园,广约半亩,由左边住房进出,我当年即选居此室,园内杂草丛生,无人问津,而我又爱恬静,闲时刈草,坐听虫鸣鸟语,倒也别有情趣。

书院建造雄伟,青砖灰瓦,房舍全未加工髹漆,古朴无毕,饱含对学子教育深意。

木材全为樟杉,乡老传说,均由全县各乡送来,每根成材梁柱,直径都在1.5尺以上,全院落地大柱,超过500,板壁穿枋,全为整木材,每根柱底,垫似鼓形石础,静而观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全院房舍,除大厅、通道、天井、馔堂、炊房之外,都有楼板地板,由此可知,当时筹划、设计、建造,所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巨与艰辛,而创建人汪龙光为之费尽心血与对后人及学子所抱之殷切期望,可谓大矣。

这是一座培育人才的学府,有其实用价值,非一般奢侈玩赏建筑可比。1940年,即容纳了星子、湖口等沦陷区迁来的难民(当时称为“义民”)千余人,第四进驻有一个中队士兵,却互不相扰、互不通声气,足以说明房舍之宽之大。

1941年3月,我离开该院回市任教,书院房舍,犹是板壁生辉,楹柱屹立,毫无虫蛀风蚀现象,想不到30年后的十年浩劫中被夷为平地,殊可惜也!

今天,我执笔时,书院的轮廓,仍浮现在我的思维中,我也怀念那山间的九节兰花,不知每年冬春之交,它还在那深山幽谷中,放出异样的芳香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