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庙与祭孔-科举时代中的教育中心

孔庙与祭孔-科举时代中的教育中心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科举时代,孔庙又是教育中心。孔庙位于浮梁县城南门内的“泮宫塘”畔,而泮宫塘历来有“内泮宫”和“外泮宫”之分。这堵弧形的红色围墙,就是孔庙前门的院墙。这两座建筑,与孔庙连成一体,相得益彰。清朝期间,浮梁祭孔非常隆重,光各种礼生就40多人。绍文小学校长鲍雄为参加祭孔主要人物之一,他代表正统的原绍文书院。祭祀的前一天下午,先在孔子庙后门口摆设香案,敬祭天地。

孔庙与祭孔-科举时代中的教育中心

程 沛 程光辉

孔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伟大的教育家。他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化,为封建社会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处世之学、治国之学,即人们通称的儒学。自汉代起,历代王朝先后尊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由此,各府州县也相继建造了孔子庙。在科举时代,孔庙又是教育中心。

浮梁的孔庙建于何时?据清乾隆《浮梁县志》载:“县学在邑西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县令张景修徙于东南,即今所。”自北宋至清末,有毁、有建、有增、有修。本文所叙述的是民国以来亲见的情况。

孔庙位于浮梁县城南门内的“泮宫塘”畔,而泮宫塘历来有“内泮宫”和“外泮宫”之分。其中有红色的围墙间隔着。这堵弧形的红色围墙,就是孔庙前门的院墙。墙的南北两边,各开有一扇弧形顶的侧门,遥遥相对。院墙的极南靠墙脚处,有一口宽约10米,长约20米的池塘,名曰“内泮宫”。塘水深约1米余,中间架着一座约3米宽,如池塘长的两孔石拱桥,名曰“状元桥”。桥直对着大门,相距约40米。朝着大门向里面走去,摆在前面的是一座耸立着的高约6米、宽约3米的气势恢宏的石牌坊(外前门)。这里有三处入口的石级,拾级而上往内走,通过小院子,又是三处入口的石级,才进入一间通道廊屋,屋内有八根一抱围大的红色竖柱,前后四根分别排列着。廊屋四角突出檐外,悬飘于空间。屋梁两端的浮托,均雕刻着蜂窝形的空孔花纹。屋内两旁设有石凳。通过这间廊屋,是一块约占地200平方米的小院。院内有高达丈余的桂树和木槿树各两株,分列两旁,枝繁叶茂,荫翳蔽日。小院两旁,各有一间长约10余米、宽约4米的旧式平房,房门嵌有木制小方格形的古式窗棂,在内墙高约2米处各有一列木架,架上供奉着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的牌位。小院中央北面有一座高约1米的平台,四周围着石栏杆,从小院到平台的中间嵌有一块1.5米见方的青石板,雕刻着两条蟠龙,中间一颗龙珠,称“二龙戏珠”。走过平台,进入第三道门就是座约占地400余平方米的大殿,画栋飞檐,四角铜铃挂于其上,风吹铃响,远近可闻。屋顶全用五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大殿的前梁上,悬挂一块大如门板的金字匾额,上书“大成殿”。殿前走廊中,有四根约30厘米见方的石柱,耸立于屋廊的前列。大殿上堂,一座高约2米的神龛,中有一块高约1米,宽约0.5米的木制牌位,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牌位边沿雕刻着蟠龙花纹,红漆镏金,熠熠生辉。大殿中央四根一抱围的红漆大柱,成四方形分列于大殿之中。殿屋的顶梁处为锅形雕刻,各种花纹和千百个蜂窝小孔盘旋而上。殿间大小梁柱全是红色,所有的雕饰全部描金。整个大殿,光彩夺目,真有如身临金銮宝殿之中。

大殿后面,有一条宽约2米的小巷,通过小巷,是一座约占地300平方米的后殿,中有四根约1米围的屋柱,梁柱亦漆红色,其间虽有雕刻,但较前殿大为逊色。堂上神龛中有一尊高约1.5米的木制女神像,态度从容,飘飘欲仙,据说是孔子的夫人。

在前院紧靠石拱桥东头的围墙外墙上,嵌着一块长约1米,宽约0.5米的青石条,上刻“泮宫”二字。墙脚下是一条鹅蛋石铺成的院外的通道,路下面就是“外泮宫塘”。桥头虽然紧靠墙上“泮宫”石的后面,而墙上却没有开门,不能通过。这座桥要怎样通行呢?原来历朝流传下来的规章,状元桥必须是本县有人得中状元后回家祭孔时,才能拆除墙上的“泮宫”石,大开中门,好让状元从这座石拱桥经过,那时自有人把大红毡毯铺在殿外平台中的蟠龙石上,让状元进入大殿参拜孔子。但历代王朝中,只有宋徽宗宣和甲辰年(1124年)罗家桥、臧湾双籍人程瑀考中了头名状元,其他各朝代并没有人夺过高魁。因此,以后的朝代又把桥头的大门封闭,并嵌上这块“泮宫”石。

孔庙两侧,有两座辅助建筑,南曰明伦堂,北曰儒学。明伦堂亦称先贤祠,供奉外籍人在浮梁有政绩和浮梁籍在外地有贡献的官吏,以及节妇、义士的灵位,墙内嵌有明、清时期颂扬教谕的碑石。北门外莲荷塘畔的绍文书院,于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以后,迁至此继办绍文书院。儒学亦称县学,是全县的教育机构(类似现在的教育局),有仅低于县令的教谕书房,有讲学场所。这两座建筑,与孔庙连成一体,相得益彰。

历代王朝为宣扬孔子思想和封建道德,规定每年春(三月下旬)、秋(九月中旬)二季,为孔子举行祭祀

清朝期间,浮梁祭孔非常隆重,光各种礼生就40多人。民国以后,虽然有所收缩,但依然很排场。笔者程沛在绍文小学读书时,曾做过几次小礼生,为了存史,现将民国13年(1924年)祭孔情况概述于后。

绍文小学校长鲍雄为参加祭孔主要人物之一,他代表正统的原绍文书院。是年,他选定教师数人为礼生,学生4人为小礼生,一同前往旧城。县知事以及有名望的士绅,坐着轿也先后到达,都住在鸿宾馆。

祭祀的前一天下午,先在孔子庙后门口摆设香案,敬祭天地。在鸣炮、奏乐中宰牛(大牢)、宰羊(小牢)、宰猪。次日零时,祭祀开始,全体人员头戴礼帽,身穿长袍,外罩马褂,在鼓乐声中入场。祭祀的仪式有明确分工,行祭的礼生最少要26人,其中通赞礼生2人,司金鼓礼生2人,内传礼生4人,外传礼生4人,祝嘏礼生2人,歌诗礼生(小礼生)4人,引礼礼生2人,发酒、食品礼生2人,香案礼生2人,拜案礼生2人。

行祭开始,乐队开道,全体礼生前往鸿宾馆迎接主祭(县知事)、副主祭(劝学所所长,原称教谕,相当于今教育局局长)及其他人员。进入祭堂后,围绕香案、拜案慢步走一周后,分两行站于香案前,首先通赞礼生先行就位,其余各礼生听受通赞发令,分别就位,全体礼生各就各位后,正式起祭,仪式由通赞礼生主持。

1.东廊司鼓者发鼓三通

2.西廊司金者鸣金十二。

3.引礼礼生引主祭者就位。

4.主祭者就位后,由拜案礼生发令,整冠行三鞠躬礼。(www.xing528.com)

5.引礼礼生引主祭者至盥洗室盥洗。

6.引礼礼生引主祭者至祭台前三上香

7.引礼礼生引主祭者至香案前敬酒

8.引礼礼生引主祭者行初献礼(由内外传礼生进酒菜)。

9.引礼礼生引主祭者行中献礼(由内外传礼生进酒菜)。

10.祝嘏礼生至香案前读祭文

11.引礼礼生引主祭者行三献礼(由内外传礼生进酒菜)。

12.歌诗礼生至主祭台前歌诗。

13.引礼礼生引主祭者退位。

14.全体礼生分别一一退位。由乐队送回鸿宾馆休息。

这种盛大的祭祀典礼,一直沿袭至1926年。北伐军胜利后,在没有宣布的情况下无形中消失了。

浮梁县的孔庙,虽有很长时间的兴盛,但由于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前进,也就逐渐冷落。加之浮梁县署的迁徙,部分富商大户纷纷迁移,使一个堂堂的县城,变成了凄凉的农村状态。而一向为人崇敬的孔庙,从不再举行祭祀活动后,就再也无人问津了。

从20年代的中期起,孔庙中的所有门窗,已成蜘蛛觅食之所,雕梁画栋之间,实属鸟群栖宿之地。傍晚,千百只蝙蝠纷纷飞舞于大殿之中。入夜,蟋蟀争鸣于阶檐之下。加之放牛娃常把耕牛寄宿于大殿之内,以致牛粪遍地,臭味难闻。

抗日战争开始后,各地难民纷纷而来,为了安置这些难民,浮梁县政府选定孔庙这个场地,以工代赈,办起了难民纺织厂,人称“难民工厂”。抗战中期,大部分难民由于找到了职业而纷纷离去,又让外地迁来的国立第十三中学作为校址。抗战胜利不久,十三中迁走,新平中心小学又迁入其间。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孔子庙全被拆除,兴建起一幢县委会大楼(今旧城中学办公大楼)。从此,这一古代建筑不复重见了。

[作者简介]程光辉,1916年生,浮梁旧城人,曾在旧城中学、寿安中学任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