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卫生事业:全面梳理+详细分析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卫生事业:全面梳理+详细分析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霍乱、伤寒、天花、麻疹等传染病,依然不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正视了传染病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性,1949年11月就成立了市防疫委员会,及时组织了全市开业医师上街,在市区的各十字街口设立预防接种站,免费为来往行人打防疫针,种牛痘。这对降低传染病的发病,保护儿童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11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到1972年2月,重新恢复,改名为市卫生学校。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卫生事业:全面梳理+详细分析

施文开

旧社会的景德镇,是一个出名的“草鞋码头”,疾病与贫穷同在,落后与愚昧并存,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虽然有两个公立卫生单位(浮梁专区医院和浮梁县卫生院),但有名无实,医疗条件十分差,防疫工作等于零,群众患病,几乎百分之百依赖少数开业的中西医师诊治。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霍乱伤寒天花麻疹传染病,依然不断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正视了传染病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性,1949年11月就成立了市防疫委员会,及时组织了全市开业医师上街,在市区的各十字街口设立预防接种站,免费为来往行人打防疫针,种牛痘。凡已接受注射者,各发一张证明卡片。然后,又分组到工厂、住户为漏注的群众补注。这对降低传染病的发病,保护儿童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那时,我国尚无麻疹活毒疫苗,1950年末,市区麻疹大流行,儿童死亡不少。市卫生科(当时称科)又立即组织部分开业医师,在菱角塘龙公庙设立麻疹病院,医师兼护理,日夜守护值班。麻疹病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强迫住院医疗。病人住院,除收药品成本费外,不取诊金和住院费。坚持半年,收容病人约470余人。

麻疹病院撤销前,市里就已着手筹建第一所医院。1952年1月1日,市立医院成立,设内、外、妇、牙、眼等五科。同年11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市卫生科还组织部分医师,设市人民卫生所门诊3处,向社会开放门诊。1951年4月,开始改造旧接生婆,成立以开业助产士为指导的4个接生站,分布在太白园、苏家弄、麻石弄、石狮埠等4地区,推行新法接生,大大减少了孕产妇不必要的死亡。

1952年,市总工会为了方便广大工人就诊,实行三联单看病,特将3个市人民卫生所合并,成立市工人医院,设内、外、儿三科。1954年市工人医院划归市管,改称市工矿医院,并开放住院部于菱角塘的新建三层大楼内。1956年,市立医院改名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工矿医院改名为市第二人民医院。(www.xing528.com)

1958年3月,市中医院创立。1959年11月,市妇幼保健院创办。解放不到十年,我市医疗保健机构,已具有一定的规模。1971年5月,我市创办第三人民医院于东郊,1987年设第四人民医院于石岭。还逐步实行了医、防、保健分工,把各部门的医务所组织起来,建立协作和指导关系,帮助基层单位,进行医防工作。五十年代开始,还在农村建立了公社一级的卫生院,基本健全了公社、大队、村的三级医、防、保健点,为农民的医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提供了可靠保证。与此同时,市防疫站还开展了对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使霍乱、伤寒、天花等传染病,陆续消灭或基本绝迹。

医学教育事业,在旧社会是一个空白点。五十年代开始,我市成立过医学教育单位(景德镇医学院),中途因故撤销。到1972年2月,重新恢复,改名为市卫生学校。多年来,该校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大中级医、药、护水平的人才。

今天,全市有4个综合性人民医院,1所市防疫站,1所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仪器设备比较齐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另外还有6个专业防治所(结防所、职防所、皮防所、牙防所、医科所、药检所),1个站(血防站),1所教学单位(市卫生学校)。1949年,我市医务人员仅有17人(专区医院12人、县卫生院5人),至1985年已增加到4198人,病床数1949年为20张,1986年增加到2507张。据不完全统计,市内各厂矿、企业设有医务所115所,农村各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员、接生员和乡医。于是卫生机构星罗棋布,医务人员满布城乡。回顾过去的草鞋码头,试观今日的新型瓷都,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

[作者简介]施文开,男,1915年生,江西婺源人,退休前任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现任市政协老委员联谊会理事、医疗卫生服务部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