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原采茶剧团导演):
旧社会,采茶戏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乡野作简单演出。那时候的道学先生,很瞧不起它,有些伪君子居然还编了顺口溜,如:“看了采茶戏,裤带不要系。”“来了三角班,房门不用关。”说它是诲淫诲盗,庸俗下流的玩意。
记得是1948年初夏的一天,唱采茶戏的老师傅余松九等人,在蛤蟆桥小学的操场上,搭了一个简易戏台,说是夜晚要唱采茶戏,我分外的高兴。回忆少年时代,我在九江看过,九江是叫“茶戏”,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充满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自抗日战争开始后,我长时间没看了,今日有机会看到,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那天傍晚,有很多人搬座位到戏场子里占地方,小小操场,顷刻之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凳子,居然还有人搬长楼梯靠着墙,便于登高欣赏。大人小孩,男的女的,叫叫嚷嚷,热闹极了。(www.xing528.com)
这晚两个小戏,一个大戏。小戏是《过界岭》《攀笋》,大戏是《三女拜寿》。打过一阵锣鼓之后,戏刚开始,浮梁县警察局就来了一警察,直往台上冲去,不由分说,动手抓人。顿时,台上台下,秩序大乱。台上有位年长者,苦苦向警察老爷求情,最后,人未抓去,戏不准演。许多看戏的人,弄得不欢而散。过去采茶戏没有正式戏班,演员都是业余的。每年逢时过节,他们三、五人自由组合,到农村去演唱,得点糯米糕之类的报酬,少则十天,多则半月,然后散伙,各自回家。因此,有人称它为“讨糕班”。总之,它是不景气的,处于奄奄一息之中。
1952年,在中共市委宣传部的关怀下,由市文联建一座民间形式的娱乐场所,将清唱、说书、采茶戏组织起来演唱。当时市文联人手很少,只得请热心民间文艺的徐淦同志协助搞场地筹建工作。感谢市陶瓷包装工厂大力支持,无条件地将该厂大礼堂让给娱乐场使用,地点在财神下弄(即现再胜下弄)。与此同时,市文联将市内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有马金莲、周雁莲、刘兆生、刘尧生、曹二妹、段辉日、余松九、江如诰、夏巧亭、曹卖股、孙福田、八斤半、陈明初、邵金兰等人,集合在文联办公的地方(老共和楼),日夜排练。从唱词到表演,边排练,边修改。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便正式与观众见面了。市委宣传部很重视这项工作,并给该场命名为“大众曲艺场”。
广大群众喜爱采茶戏,因此清唱、说书迁至河下茶馆。为了充实采茶戏的阵容,又由艺人刘尧生等去都昌邀来了石四生、徐银泉、王卖牛、余式干、曹达竹等人,除采茶戏,还演都昌文词戏。这年冬天,配合宣传《新婚姻法》,艺人们政治热情很高,积极排练《小女婿》,连演54场。后来还招收了几批青年进行培训。1954年,参加了江西省首届戏曲会演,演出了传统戏《冒雪归窑》、现代小戏《有窍门》两个小戏,刘尧生等光荣获奖。从此,大众曲艺场正式改为市采茶剧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