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省赣北地区报纸发展历程与背景

江西省赣北地区报纸发展历程与背景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赣北日报》在发给职工二至三块银圆作疏散费后,社长、经理也逃之夭夭了。《赣北日报》在抗战期间为《赣北民国日报》,社址在杉树巷。《景德日报》创刊于5月10日,是江西省解放后第一张报纸,也是渡江后最早发行的党报。我在《景德日报》工作期间,全国正在继续大力支援解放军挺进,物质生活很困难,南下的干部很多只有一、两件单衣。

江西省赣北地区报纸发展历程与背景

徐 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了南京后的某日,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惊慌失措地向乐平方向逃走。《赣北日报》在发给职工二至三块银圆作疏散费后,社长、经理也逃之夭夭了。

《赣北日报》在抗战期间为《赣北民国日报》,社址在杉树巷。它是国民党江西省第五区党务督导处的机关报。1946年因报纸销路锐减,经费困难而停刊,旋由鄱阳籍官商接办,由高嵩、刘雨岑、王训典、江文明等组成董事会,高嵩为董事长,王伟为社长,吴魁为经理,报纸的性质由国民党报转为带有浓厚封建地方宗派性的民间刊物,但与国民党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高嵩是浮梁江西省银行经理,王伟是专署主任秘书,吴魁也是政府人员,编辑刘雨楼是国民党浮梁县党部执行委员。

我是1949年1月到编辑部工作的。当时国共双方的形势十分明显。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即使最顽固的特工人员也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因此编辑部的政治空气比较活跃。总编辑曹伦公开指出:“凡中央社稿件中的‘共匪’,一律改为‘共军’。并偷偷地收听北平人民电台广播和抄录新华社电稿,然后将中共有关城市政策及不取民间一针一线和既往不咎、立功授奖等一系列政策私下地告诉我们,动员我们不要离开报社,等待解放。”曹伦是王伟的妹夫,王伟走后,曹伦有权处理报社各项事务。为了安定人心,报社一直免费供应职工伙食,妥善保护了生产设备和档案。因此,从发疏散费到解放军接收报社,除二名南昌籍工人回老家去了,秩序一直很正常。有一位编辑曾一度跑到了皖南,大概是过去曾在反动的《扫荡日报》工作过,对共产党存有顾虑,但不久也回到编辑部了。

4月27日,人民解放军的先头部队到了经公桥。石新安以人民解放军景德镇市军管会主任的身份,电话通知市区邮电局:解放军将在29日进城,要邮电局向市民转告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辑部立即派人把电话记录转抄下来,当夜赶印了“号外”。28日凌晨,我和陈荐南夹着大捆“号外”,便在十八桥、公馆岭一带散发。几天来,沉闷的市区顿时活跃了。政府和企事业机关团体,有人等待接收,商店照常开业,车船照常运行。

29日凌晨,从河西传来稀疏的枪声,无疑是宣告解放军的到来。国民党军早溜之大吉,没有接火的可能。接着,在大雨中,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的指战员们,一路沿着景昌公路向乐平进军,一路经中渡口、中山路、公馆岭、十八桥、马鞍山向婺源方向进击。市民夹道欢迎,人心振奋。

29日上午10时左右,一位全身湿透的青年战士冒雨来到报社,召集全体职工讲话,宣讲了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形势,要求大家保护工厂,等候接管。30日,五兵团政治部宣传科长高扬骑着一匹栗色马,随着一个警卫人员进驻报社。高扬同志不到40岁,带一副近视眼镜,身高1.70米以上,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穿的是褪了色的草绿色军装,丝毫掩盖不了他的文人气质。他来报社主要是了解情况,没有“解放者”的凌人气势。他和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经常谈到他三十年代活跃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当他得知我是余干县人时,很关切地问我:“彭超真是你的同乡吧!这个人倒还进步,不知道为什么在国民党的国防部待得下去?”我说:“你们都很熟悉吧?”他说:“我知道他,可他不认识我。”彭超真即彭友善,三十年代即以“同舟共济”一画闻名国内外,1950年曾在景德镇陶业专科学校任教,后转入江西师范大学任教授。我曾向彭谈及此事,彭确不认识高扬其人。据说高扬就是三中全会后河北省委第一书记。(www.xing528.com)

5月3日,中共景德镇市委成立,接替高扬来到报社的是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健吾(文革前为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贵州日报》社长),正式接管《赣北日报》和筹办市委机关报《景德日报》兼社长。陈健吾,浙江温州人,身高1.60米左右,平顶头,络腮胡须,穿一身北方农民的便装,平易近人。随同他来到报社的有总编辑单衍荣(曾任贵州省文化出版厅厅长),经理蒋海燕(三中全会后为贵州毕节地区副专员),编辑苏健、况加颖和记者刘耘仆(现为贵州省人民出版社编委)。另外,编辑部还留用了《赣北日报》的曹伦、汪录天、陈荐南和我。电讯室和机印房除留用了《赣北日报》的全部人手外,还从《民力报》留下了部分译电人员和排字工人。

《景德日报》创刊于5月10日,是江西省解放后第一张报纸,也是渡江后最早发行的党报。鉴于当时编辑部的具体条件,主要转载新华社电稿。5月21日后,才开始报道一些地方新闻,例如市土木会的成立、浮北发动群众协助军队剿匪,以及市职工联合筹备会成立。6月份后,把重点放在组织恢复瓷业生产上,如经过劳资协商大部分恢复生产;可器业1千户厂家开工;琢器业经过劳资协商,大部分恢复生产;龙缸窑17名工人自动组织开工后,全市有38座窑厂复工等。与此同时,报纸开辟了“大众信箱”专栏,进行有关政策性的咨询,并发表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特写、散文、诗词和专论。为了及时恢复瓷业生产,5月底发表了《对发展瓷业的意见》一文;一度黄包车没有顾客乘坐,处于失业状态,这是因为敌对分子造谣,说什么坐黄包车是把人当马,是压迫穷人,于是及时发表了《谣言踢了我们的饭碗》,揭破了谣言,黄包车夫也就在市面上活跃起来了。

我在《景德日报》工作期间,全国正在继续大力支援解放军挺进,物质生活很困难,南下的干部很多只有一、两件单衣。记者刘耘仆那时只有十七八岁,为了换洗一次衣服,必须利用晚上脱下来洗,再关起门来光着身子睡到天亮。编辑部彻夜工作,没有烟抽很难挨,陈健吾便利用白天召开工商界各种会议后,把丢在地面桌面上的香烟头拾起来,晚上再供我们过烟瘾。工作十分紧张,生活十分艰苦,由于解放大业的召唤,上下级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我们一直保持紧张、活泼、愉快、饱满的情绪。

9月初,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景市原随二野南下的地方干部均属征召对象,景德镇市由中共乐平地方委员会接管。地委会在乐平,作为地委机关报仍设在景市,只是将《景德日报》更名为《乐平新闻》,典彦为总编辑,李振和为秘书(负责党的工作),王庆才为经理。10月,乐平地委更名为浮梁地委,地委机关迁景德镇市,《乐平新闻》又改为《浮梁新闻》。在浮梁、鄱阳、婺源、乐平、德兴、万年、余干等县发行。1950年5月1日停刊,不久,浮梁地区开始土地改革,7月复刊,为了把报纸重点放在农村,《浮梁新闻》又改名为《浮梁农民报》,我被吸收参加编委。1952年10月,浮梁专区与上饶地区合并,报纸编辑部人员绝大部分转入《赣东北农民报》,报社印刷厂成为景德镇市下属的一个印刷厂。1955年,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景德镇报》就是以这个印刷厂为基地创办起来的。

[作者简介]徐文,男,1924年生,江西余干县人。1944年,毕业于浮梁师范。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在《赣北日报》和《景德日报》社任编辑。1983年离休,离休前,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