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璞如
今年,是景德镇解放40周年,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文史办的同志约我写纪念文章,我很高兴地应允了。1949年到景德镇市和浮梁地委工作,是我们由北方转到南方,由老区来到新区,由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回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使我终生难忘。
伟大的辽沈、平津、淮海战役以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基本消灭,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灭亡,妄图以长江为天险,阻止我军南下,造成南北分割的局势。党中央、毛主席及时揭穿了蒋介石的阴谋,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初,冀鲁豫区委党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准备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任务指示,决定抽调一部分干部,组成了由司令员傅家选、政委徐运北率领的南下支队,随二野五兵团渡江南下。大家听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心情无比激动,都争先恐后报名,请求参加南下支队。我当时是湖西地委书记,根据冀鲁豫区党委的指示,湖西地委也组成了由地委、专署、军分区和5个县的党政军在内的成套班子,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和1个步兵连1个通讯排,编为南下支队三大队,共有1300多人。我任三大队政委,王立然任队长,同时我们还分别任地委书记和专员。南下前,我们南下干部全部集中在江苏丰县便衣集,地委书记鹿渠清同志主持召开了欢送会,我们按照区党委的部署,到了山东菏泽(曹州,区党委所在地)城南晁八寨一带,进行了一个月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央关于新解放区和进城后的主要任务和党的政策,中央关于反对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状态和毛泽东同志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增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重要指示。区党委召开了动员大会,冀鲁豫区党委书记潘复生和徐运北同志做了重要讲话。通过学习,大家对全国的形势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了到新解放区和进城以后的任务,大家斗志昂扬,充满了信心。
1949年3月31日,我们从菏泽城南晁八寨出发,在商丘乘火车南下。当时我们乘的是货车,我们当中许多人不但没有坐过火车,甚至连见都没见过。所以,同志们很高兴。我们经徐州、蚌埠,于4月上旬到达合肥。在南下支队驻合肥期间,中共中央委员张鼎丞同志传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后来,我们从合肥出发,到达桐城。在桐城,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由军队领导同志和地方地委书记参加的会议,会上张际春同志详细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小平同志在讲话中着重讲了到新区的工作重点是搞好接管工作,恢复工农业生产,保护工商业,维持社会秩序,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通过这次会议,使我们对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领会得更深了,南下的任务也更明确了。
4月23日,我们接到上级命令,由桐城出发,军管会冒着大雨朝长江方向行军,走了一夜又返回在安庆以西休息。4月28日,我们从安庆渡过长江以后,我随杨勇、徐运北同志乘汽车前往景德镇,因公路桥梁被蒋军破坏又改为步行。由于路途阻隔,直到5月3日才到达景德镇,这时景德镇已于4月29日解放。景德镇原是国民党的专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即成立了军管会。军管会主任由五兵团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兼,我任副主任,十六军副政委陈云开任秘书长。为了稳定局势,尽快恢复工商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军管会发出了布告,宣布我党政策。这时,南下支队早已组成赣东北区党委,二野兵团政委苏振华兼书记,徐运北任书记,肖元礼任司令,黄先任行署主任。我们三大队留在景德镇,组成了浮梁地委,在赣东北区党委领导下进行工作。我们进驻浮梁地区的干部648人,其中县级以上干部56名,军分区干部265名,还有一些武装。当时,地委和市委、专署和市政府基本是一套班子,几个牌子,我任地委书记兼景德镇市委书记、市长。后来组成专署机关与市政府分开,王立然任专员兼副市长,组织部部长王林岗,宣传部部长陈建吾,社会部副部长罗伯珩,秘书长李旭华。警备区司令张云,副司令倪南山,副政委翁可业,参谋长黄友若,政治部主任王之翰。地委辖4县1市,即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婺源县和景德镇市。地委专署成立之后,第一步就派出了4个县的干部,组成县委县政府。乐平县委书记张西华、县长马友庆;德兴县委书记范登峰、县长鲁平;浮梁县委书记康文惠、县长刘震;婺源县委书记张庆钊、县长洪涛。浮梁地委和景德镇市成立了工会筹备会、青年联合会筹备会、妇女联合会筹备会和工商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工会主席刘子重,青联主任张世珠,妇联主任苏健。同时成立景德镇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陈健吾为主席,刘子重、傅德鑫、项振东为副主席,周绍武为秘书长。成立了《景德日报》社,陈健吾兼社长和总编辑,编辑有匡家颍、蒋海燕、单衍荣。报社成立以后,积极宣传党的方计政策,进行形势教育,启发群众觉悟,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们到达景德镇后,立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工作会议,学习讨论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分析了当地的形势,布置了任务,各县和景德镇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广泛发动群众。备县、区党政干部以及工会、青年会、妇女会分别召开座谈会,组成筹委会,派出工作组深入工厂、学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工作开展得很活跃,并组建了学生会、文工团。政府还要求各机关部队,遵守约法三章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依靠广大群众,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打击国民党顽固分子,稳定社会治安。警备区命令各地坚决收缴散藏在城镇乡保地反富以及机关旧职人员手中的武器,凡自动交出的都不予追究,从宽处理,并给予奖励。
二、开展城市接管工作。面对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我们采取了“包下来”的方针。对旧政府的官员,除少数反动分子外,一律照常上班,办理移交,多数人员继续留用。同时召开了工商界代表会和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讲形势,交任务,通过协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与地下党和游击队会合。景德镇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同志就在德兴、婺源地区创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党在这里的革命武装有很大影响,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时,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倪南山、洪涛同志领导的700余人的革命武装和乐平中学、景德镇市的地下党的同志很快与我们会合。他们积极配合,提供情报,协同部队追剿敌人,对维护社会治安、恢复生产都起了很大作用。另外,有江寒操带领的活动在皖赣边界的一支游击队前来与我们会合,这支游击队有80余人,虽不是我党领导的,但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后来,江寒操被安排在赣东北军区任参议。这支游击队中的参谋长王起是一个暗藏的特务,暗中勾结敌人,窥探我军情报,被我政府清除了,其余人员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这一问题的处理,对于稳定局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恢复陶瓷业和工商业。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瓷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战争,陶瓷工业遭到巨大破坏,新中国成立前开烧的瓷窑仅有8座。为了抢救我国的陶瓷工业,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工会筹委会派出工作组,成立瓷业原料合作社,解决用燃料等困难;成立建国瓷业公司,办理经销业务;成立陶瓷研究会,加强瓷业中专学校工作等。之后,很快就有27座瓷窑和一个机器制瓷工厂开工,恢复生产。同时,积极宣传贯彻人民政府保护工商业者的政策,动员工商业者恢复经营,加强对工商业的行政管理工作。(www.xing528.com)
五、筹粮借粮,支援解放战争。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决全中国,我第二、第三野战军几十万人驻在赣东北待命,当时正值青黄不接之季,上海又刚刚解放,急需粮食。因此,筹集粮食,保证供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各级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发动群众筹粮借粮,以保证军需和民用。为确保完成筹粮任务,许多农村成立了农会、妇女会、青年会开展工作,在筹粮过程中,国民党残余分子勾结反动乡长、地主、残匪等千方百计进行破坏。我浮梁县的征粮组就曾有三位同志被敌人用石头绑在身上扔进昌江,李端忍同志光荣牺牲,其他二位同志脱险[《景德日报》载牺牲5人。另有牺牲6人与3人之说]。经过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完成了筹粮支前任务。同时还狠抓了农业生产,这一年农作物的长势良好。
六、学校复课。为了尽快恢复教学,政府召开了知识分子座谈会,张馥、周薰、项振东、周绍武、吴蕴如等知识分子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为了培养教师人才,政府还组织全市教师进行暑期政治学习。赣东北革命大学建立后,校址设在城东天翼中学,由张叔成同志负责,招收了三、四百名学员。革命大学培养的这批干部进军贵州以后,在各条战线上都起了骨干作用。
经过全体军民的艰苦努力,景德镇的接管工作比较顺利,团结和争取了各方面人士,依靠群众恢复生产,筹粮支前和剿匪等。工作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二野五兵团的十八军军部驻乐平,对地方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援。
8月下旬,我们按照区党委的布置,准备随军进军贵州。浮梁地委、景德镇市的工作由第四野战军和江西省委派人接替。除倪南山(留任浮梁军分区司令)、洪涛等同志留下外,9月1日,我们南下支队第三大队和一部分当地新参加的干部离开景德镇向贵州进军。至此,我们的工作告一段落。
自1949年5月3日至9月1日,我们在景德镇工作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与浮梁地区和景德镇市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广大人民和干部那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作风,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40年后的今天,景德镇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值此景德镇市解放4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景德镇市人民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
(1989年1月)
[作者简介]陈璞如,男,1949年5月随二野南下接管景德镇,任市军管会副主任、中共浮梁地委书记和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兼市长,同年9月西进贵州。现已离休,离休前任铁道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