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沟南村:传承耕读传家的族风精神

沟南村:传承耕读传家的族风精神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耕读传家的族风精神,并将其永远传承下去。为乡里能够兴旺发达故有这一举措。沟南许氏宗祠许家梓∕摄尚书街南畔一片大水面,长400米,宽60米,面积2万多平方米,村民们称它为“沟头大池”。尚书街前形成一个水清榕绦、鸟语花香的天然景区。建设之时,西方文化已传入本土,因此此建筑带有西方建筑色彩,是一座中西结合的民居。门额刻有“登科”二字,显示了屋主曾经科举入仕的辉煌。

沟南村:传承耕读传家的族风精神

1.许氏宗祠

“最受推崇的十大潮人家风”牌匾 许俊琳∕摄

许氏宗祠占地1068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为铭记先祖伟绩,把祖训列刻门楼两侧,东侧书“宅而宅,田尔田,念先祖创业之艰难,克勤克俭,即是尊宗敬祖”,西侧书“亲其亲,长其长,让后嗣居家和睦,无虞无诈,便为孝子贤孙”。通过这种方式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耕读传家的族风精神,并将其永远传承下去。

祠中的历史文化展览,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沟南许氏家族一批爱国敬业的精英的事迹。有晚清重臣许应骙等7人,民国政要许崇智等4人,革命烈士许卓等3人,科教巨才许崇清、许世祜等8人。他们永远是许氏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

自清嘉庆之后,沟南许氏家族有30多人科考取得举人、进士,他们为感恩先祖,在宗祠前“升旗谒祖”。1922年强台风(俗称“八二”风灾),把旗杆围墙推倒。重建时,后人把旗杆座夹入围墙,目的在于更好保存它。

宗祠前是一个大塗埕,干旱时不及时收拾,就杂草遍地,逢下雨又泥土“洋洋”一片,故有外人讽刺说:“有钱建祠堂,无能打灰埕。”其实,是当年建设时,风水先生认定这是块活蟹地,应保留塗地,若盖灰埕,活蟹就会被封死,这里就没灵气。为乡里能够兴旺发达故有这一举措。

沟南许氏宗祠 许家梓∕摄

尚书街南畔一片大水面,长400米,宽60米,面积2万多平方米,村民们称它为“沟头大池”。几百年前这里是海边沼泽地,后来许氏先祖在此建村寨,按习俗都应在村前修“风水池”。于是前人在南边垒起一条堘,形成防水堤,内边“风水池”也自然形成了。塍上后来种苞树,人们称为“苞塍”。经过几百年的耕耘,大池成为养鱼的好地方,出产的大池乌鱼很早就名扬四乡六里。尚书街前形成一个水清榕绦、鸟语花香的天然景区。人们在水中游泳,端午节时还赛龙舟,在榕树下做杂活、乘凉、泡功夫茶、讲古。

2.世祜许公祠

门楼肚东侧书 许俊琳∕摄 

门楼肚西侧书 许俊琳∕摄

世祜许公祠占地918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癸未年(1883)。祠堂外面是一大外埕,门楼墙体用石料砌成,表面光滑,照入人影。据老者反映,石面最后一道工序是用“菜头”磨出来的。祠中柱梁,无论是石料还是木料,都精雕细刻,打造出精美画面。屋顶大梁用嵌瓷工艺,拼出花鸟虫鱼、山水林木、人物故事,其艺术之精,至今让人绝赞。整座建筑物虽经100多年的风雨洗刷,仍十分气派。

看了世祜祠,就应该说到许世祜。他为沟南许氏家族第十八世孙,他从年轻时开始经商,中年时知名度已很高了。他的6个儿子,各自事业有成。三子许乃诏,承父业,在汕头开办“桂利”商行,在“四永一升平”地段铺面达17间,贸易发展到中国香港越南。四子许乃詠,认真读书,文墨极佳,清光绪年间,乡试中举人第八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他被委任为澄海县令,在此期间他筹资2万两银子,建此祖祠。为遵祖训,集历代名言名句刻于祠中,如门楼的“守先待后”(守住先人留下的财富,对后人赋予一种寄托),“贻厥孙谋”(贻:留给,厥:他的,谋:计划、打算,为了子孙做好打算和安排),“孝悌忠信”(孝:孝敬父母长辈,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忠: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信:信以天下,言而有信)。用浅显易记的典句教育后人,这正是“耕读传家”之道。

世祜许公祠 许家梓∕摄

3.大夫第

走入尚书街十三巷,中间的大夫第,占地66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整座建筑为潮汕“四点金”布局。门楼内一大外埕,主座朝南,前后各有一厅二房,中间一天井,天井侧方为花厅,主座东西侧各有伏巷一行,整座建筑宽敞幽静。其北面另一大夫第占地5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又是另一种布局的“四点金”。门楼内为天井,北面为主座,南为反照座,除两侧伏巷厝外,还有“后包厝”一行。令后人赞誉的是,墙中刻有历史名人的名句、诗文,充分体现了主人做人的品德。如门楼有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诗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赞美,歌颂其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这正是主人对作者不慕名利的歌颂,对洁身自好的品德的重视,用以勉励自己,也希望后人传承。

桂利长房“大夫第” 许家梓∕摄

4.儒林第

儒林第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儒林”指读书人群。一般其先人有科考高中授衔,府第的门额上会题“儒林第”,表示为官员的府宅。沟南儒林第的主人许赞喜自先人许世长开始,有三代在广州番禺经商,发达之后在那边建一座“正华堂”,其子孙回故乡,仿“正华堂”布局,结合本地特色,建了这座府宅,村里人也就叫其“正华”。

5.登科第

文林第南侧小巷向西行,中间为登科第,占地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建于民国八年(1919)。屋主许乃詠举人出身,曾任澄海县县令。门额题“登科第”正反映其是官员之府第,大门背后又刻上“穆堂小筑”,说明建这小层,是教育和学文化的学堂。整座建筑为独特的“四点金”单边厝,东与文林第只有一巷之隔,西侧有伏巷厝。建设之时,西方文化已传入本土,因此此建筑带有西方建筑色彩,是一座中西结合的民居。此建筑原为二层楼房,其前厅楼层已折去,门楼墙体上壁为潮汕工艺的壁画,下壁为西方瓷砖,上下相映,十分醒目。巷门刻有“麟趾”二字,诗经有云“麟之趾,振振公子”,喻此家族乃仁厚之子弟。门额刻有“登科”二字,显示了屋主曾经科举入仕的辉煌。

儒林第 许家梓∕摄

6.光榜家庄

坐落在尚书街九巷北畔的光榜家庄,占地1043平方米,建筑面积789平方米,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许光榜是许乃诏的长子,自小随父经商,后来自办商行,生意做到香港,年老回乡,用积蓄建此家庄。整庄建筑坐南朝北,分为二座,前为“四点金”平房,后为二层楼房(楼房部分已折去)。据老者说,风水先生为其设计为“下山虎”格局,因东巷口一块小面积土地人家不卖给他,因而一只虎脚建不成,“下山虎”缺一只脚没那么气派;但整座设计精美,工艺高超工匠们用雕刻嵌瓷、美化,把整座装饰成一堂皇的工艺品。(www.xing528.com)

登科第 许家梓∕摄 

登科第大门背后 许家梓∕摄

光榜家庄 许家梓∕摄

7.文林第

文林第与对面的大夫第布局相同,但它的坐向却与大夫第相反。该建筑占地6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此建筑最为显眼的是,门楼两侧录有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可见,屋主看重范仲淹通过写景来抒发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凡心态,以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抱负。巷门上写着“斯是”二字,出自刘禹锡的《陋宝铭》“斯是陋室,唯我德馨”,大意是房子虽简陋,但是我的品德高尚。这座民宅留下的不单是建筑物,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传承的深远意义。

文林第 许家梓∕摄

8.慎余居

小巷西侧的慎余居占地54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建于民国八年(1919),原是二层楼座,第二楼层现已折去。“慎余”,反映主人做人办事慎重、认真、精打细算,留有充分余地。屋子大门背后刻有“瑟希别筑”四字。

9.三希处

小巷最西端的三希处,占地614平方米,建筑面积602平方米,建于民国八年(1919)。北京有“三希堂”,堂中收藏有名人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的墨宝,是个文化蕴味深厚的地方。沟南三希处屋主许乃读建此楼时,他有什么收藏,未有考证;但他仿北京三希堂的名称,说明他爱学尚进,也有珍惜名人墨宝的雅兴。三希处的墙上有“留余”和“积厚”等字迹,用宋留耕道人的“四留铭”之铭来告诫后代,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做尽做绝……“积厚”是指积厚留光,积厚留余,积累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也就越多,特别是德行方面,厚德才能载物。这些都为后人指明走正道之理。

慎余居 许家梓∕摄

三希处 许家梓∕摄

10.旗杆门楼

沟南许地尚书街第一条巷糖房巷里一座大房子的外埕,有一方锁石,重约300斤,在长边两侧置有两个小凹口,上面有条深深的大关刀印。大的使人骇然,小的引人注目。原来,它有个名字叫“练武石”。清代武举乡会试的科目之一叫掇石,就是举巨石,《六部成语·兵部·掇石》注:“武乡会试,皆令举巨石,以试其力量。”

“有其石,必有其主。”晚清,在沟南许地的这座大房子里出了个武举人,是沟南许地约第十五世孙。他力举300斤重的大石,手握100多斤重的大关刀,举石舞刀,练臂力和武术,报效朝廷。他先考中武秀才,后来考中武举人,由是在门楼前竖旗杆。可惜的是他报国无门。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战争中,显露出过去的武举人才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除了长矛大刀与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外,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素质和军事思想上的差距。为此,有官员提到:“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随着改革的呼声高涨,“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1]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举制度被宣布废止。

练武石,俗称石锁头 许俊琳∕摄

后来,大关刀一直藏在这座大房子里,用稻草盖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破除迷信、破四旧”时,关刀被毁,而武秀才的神牌位也被烧掉,以至于他的子孙后代都不知武举人叫什么名字,只留下一个称号“秀才公”和他留下的练武石。

11.许氏莲祖家庙

许氏莲祖家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541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格局,五瓜抬梁式硬山顶金式结构,通面阔17.2米,通进深23米,是沟南许姓的二房祠。家庙门楼上贴着一副对联:“一门三甲榜,十子七贤书。”在许氏二房祠的族人中,出现了很多孝子贤孙,传至现代,沟南村在外的校长、老师都是二房祠的族人。所以村里流传一句话,叫做“二房祠出校长”。

沟南许氏莲祖家庙 许奕东∕摄

沟南许地莲祖家庙最让人惊叹的是祠堂前的麒麟照壁,这块照壁倒映在水中,显现出双麒麟,极为壮观。麒麟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四灵”之首,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麒麟,是祥瑞之兽、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常用来比喻杰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的人。

【注释】

[1]佚名:《沟南村史料》(手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