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这座城市因孙中山而得名,可见孙氏在中山是独树一帜、举足轻重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孙氏一直都是个伟人、名士辈出的宗族,孙武、孙膑、孙叔敖、孙思邈、孙权等人,都是声名在外的孙姓子弟。时至近代,孙氏一族更是出了一位令炎黄子孙自豪的人物——孙中山。追根溯源的话,“翠亨出生,左步祭祖”则是这位伟人的真实写照。
兵家大族史留名
史料显示,孙姓的发源大致有三支:一支源于姬姓——周代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称孙氏。另一支源于芈姓——吕臣有个孙子叫敖,字孙叔,是楚国著名的贤臣。他教化民众,开发水利,功绩卓著,深得楚国人拥护,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还有一支出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其六世孙田书被齐景公赐姓孙氏。
繁衍至今,孙姓人口列全国第12位,当中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为多。此外,孙姓遍布我国南部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台湾等省,成为客家一大代表性姓氏。旧时,人们常把孙姓称为兵家大族。春秋时,有著名的兵法家孙武,军事家孙膑。三国时,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领兵用兵,在江东建立吴国,称帝长达五十九年。唐末时,一部分受命追剿黄巢起义军的唐朝官军南下转战闽赣,河南籍将领孙誗便是其中一员,因战功受封东平侯,此后定居于赣南虔化(今江西宁都),成为南迁赣、闽、粤之孙氏始祖。
据南朗左步村《康公真君古庙碑记》记载:“孙中山的远祖孙民章(常德公)是在元末因避战乱,先从江西宁迁至广东南雄,此后迁至东莞长沙乡(今长安镇),孙民章的曾孙孙玄又从东莞迁至香山。孙玄的长子孙缔儿为左步村的孙氏始祖,次子孙缔宗为涌口村的孙氏始祖,此后孙缔宗的后裔孙殿朝又从涌口村迁至翠亨村,成为翠亨孙氏的始祖,孙中山则是翠亨村孙氏第五代子孙。”上述史实,与《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及《孙文家世源流考》记载的一致。由此可见,左步村孙氏与翠亨村孙氏是同源宗亲。
除了南朗,小榄亦有孙氏族人的影踪。这一支族人的始祖孙永奇,系明代官军广州府后卫陈宪部属,原籍珠玑巷,后迁此。
孙中山到此寻根
这间宗祠建于清同治年间
左步村孙氏大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占地约1000平方米。1912年5月28日,回乡省亲的孙中山与长兄孙眉偕带眷属,专门前往左步村拜会宗亲,并在孙氏大宗祠内与亲友团聚合影。20世纪50年代,这间宗祠由于历史原因被拆,改为校舍,但当年的麻石墙基、石鼓还在。1993年,左步村新建成一座有天井、前后堂、凉亭和庭院、款式有别于古祠的纪念祠,命名为孙文谒祖祠。2001年11月25日,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偕子孙国雄、堂侄孙必胜、孙必兴、孙必达等亲人前往当地拜会宗亲。
此外,左步村还有一座双壮孙公祠,它算是孙氏大宗祠的“后辈”。双壮孙公祠位于南薰里巷,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坐东向西,三间两进,进深19米,面积约210平方米。该祠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两进间夹有天井,正脊有人物、花鸟灰塑,檐板有花鸟、人物木雕,墀头有花卉灰塑,檐墙及内部山墙有山水、花鸟壁画,历经风霜仍不失精细之美。祠堂的大门两边,挂有“黄龙世胄,映雪家风”的对联,上联表明了孙氏最早的先祖源于黄帝,下联则讲述了孙康囊萤映雪、勤奋读书的故事。
远处青山绿树环绕,近处民居古宅相依,平日里的双壮孙公祠显得格外宁静平和。每年大年初六,则是祠堂最为热闹的时候,老少族人欢聚一堂,在此处举行传统的“开灯”仪式,传承千百年来那个添丁发财的朴素愿望。
孙氏是伟人名士辈出的宗族
陈年物件,光阴作伴
不过,与不少人想象的不同,让翠亨村名扬四海的孙中山幼年居住在这里的时候,翠亨孙氏其实并非村中大户,家庭条件也相当简陋。据本地媒体报道,随着历史变迁,最后一位居住在翠亨村的孙氏族人则是孙中山的二姐孙妙茜,现今翠亨村已经没有孙氏后人定居。不过,每年的孙中山先生诞辰(11月12日),都会有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孙氏家族后人前去翠亨村追思。(www.xing528.com)
左步人走向世界
左步村的地形像是一把张开的扇子,扇柄所处的位置便是村中5.3公顷的风水林。数百年来,这片风水林默默注视着阮、孙、欧三大族人的繁衍生息。作为左步村的大姓之一,孙姓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从东莞迁此落户,此后克勤克俭,辟荒滩为良田,不断壮大宗族势力。迄今,左步村孙氏已繁衍20多代,现有99户200多人口,此外还有不少族人闯荡或移居国外。
600多年来,广府人、闽南人、客家人、疍家人汇聚于伶仃洋畔的左步村,多元的文化得以交融,闯荡的风气得以传扬。当年的左步码头,见证了孙中山一行乘坐船只抵达左步祭祖的盛况,更是一代代左步人走出小村、走向世界的通道。不难发现,在近代甚至更久远的古代,陆路交通还不发达,河涌码头成为世代居住于此地的人们勇敢闯出去的必经之地。
南朗左步村
被誉为“中国民族资本机器企业第一人”的孙英德,便是从左步村闯出去的佼佼者。作为左步村孙氏第十二代传人,孙英德出生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最早到上海谋求发展的香山人之一。1866年,他与另一名香山人方举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发昌机器厂,并于1876年制造了第一艘小火轮。在双壮孙公祠内侧的碑石上,仍留有孙英德心系故土、捐资公益的记录。
左步村出外谋生的孙氏族人中,大多数从事机械工业,其中又以铁路机械为主,孙锦芳是该领域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史迹忆访录》原文有记载:“南朗镇左步有个孙锦芳,在唐山是机械总技师,素有权威,带左步的叔侄三四百人去唐山做工,以孙姓居多。”如今在孙锦芳家祠众,仍挂有一副对联,记载着孙氏在唐山的业绩,上联是“司矿务以振家声远绍太原彰令望”,下联为“辟车途而兴国利安居左埗息游踪”。它概括了当年左步孙氏远赴唐山,为开拓近代中国铁路事业所做的贡献。
——氏族名流——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1866年,他出生于翠亨村的一户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孙 眉:字德彰,孙中山胞兄,旅檀香山华侨,以开拓海岛农业,经营商业称著,是孙中山倡导革命大业的忠实支持者。
孙 乾:号治乾,孙中山侄孙,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抗日战争前,历任广州燕塘军校教官、中山县警察局长、南京参谋部参谋,中央陆军大学工兵科教官等职。抗战期间,历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的高级参谋、第十二集团军通信兵少将团长、一八七师副师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参与内战,辞去军职,1946年任中山县县长。
韶华易逝
孙 康:抗日战争时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曾领导中山青年抗先队保卫中山。
(本章图片 吴飞雄/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