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余氏:隆都情怀的深入揭秘

余氏:隆都情怀的深入揭秘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余的后代,以由余之名为姓,演变成余氏。叠石村余氏大宗祠的门联“三台世胄,四谏家声”,道出了中山余氏的源流。余氏宗祠大不同大涌叠石村与沙溪下泽村的两间余氏宗祠,较之本土其他姓氏祠堂有明显不同,各具特色。叠石村余氏大宗祠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正圆形大门和螺地形天井,体现了追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泽村余氏大宗祠重建于1933年,其前身是建于清代的祖祠,因一场大火坍塌,族人商议重建。

余氏:隆都情怀的深入揭秘

大涌镇、沙溪镇旧时被称为隆都地区,这两个位于城区西面紧挨着的镇区,以红木家具、休闲服饰享誉珠三角。巧的是,中山余氏一族的“主力军”正好分布于两地,一个是大涌镇叠石村,另一个是沙溪镇下泽村。这两个村庄的余氏族人源自同一脉,都保存有与中山城乡各处常见的姓氏祠堂风格迥然有别的余氏宗祠。

余姓起源三说法

史料记载,余氏得姓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余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出自姒姓,为夏禹之后,因其越国裔孙为夏王族的旁系子孙而得姓。二是出自隗姓,隗氏出赤狄部,居余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后人以国为氏。中山余氏族人普遍认同的却是第三种: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据叠石村与下泽村余氏族谱记载,余氏始祖为春秋晋国大臣由余,其祖先为周武王之后唐叔虞的后代,因避乱而迁至西戎。由余在西戎为官,深受戎王重用,受命出使秦国时受秦穆公所赏识,后留在秦国。后来,由余帮助秦穆公实现了“兼十二国,拓地千里”的霸业。由余的后代,以由余之名为姓,演变成余氏。

叠石村余氏大宗祠的门联“三台世胄,四谏家声”,道出了中山余氏的源流。上联“三台世胄”出自明代著名作家和刊行家余象斗,因其自称“三台山人”而得;下联“四谏家声”则源自其所奉一世祖、北宋名臣余靖的典故。据《香山县志》及《余族世家谱》记载,余靖本名希古,字安道,祖籍福建,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及第。至此,他走上仕途,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职,以敢言直谏闻名朝野,位列“四谏”之一。所谓“四谏”,是余靖与欧阳修、王素和蔡襄并称的谏官称号,在宋庆历年间,他们多次上疏进谏,抨击朝政腐败之弊端。

由于余靖的父亲曾在韶州(韶关)为官而在当地留有宅邸,余靖及其后代便逐渐在岭南扎根。现今广东大部分地区余氏族人,都把余靖奉作迁粤始祖。余靖生有余伯庄、余仲荀和余叔英三个儿子,叠石村余氏源自余叔英一脉。当时,余叔英曾任潮州太守,其后裔在潮州潮安一带繁衍,后又分支至南海西樵。到了宋咸淳年间(1265—1274),余靖的第11世孙余文举,为谋求发展,从西樵再迁至隆都地界,与罗氏、伍氏一道在西江边的叠石村开村扎根。明永乐年间(1403—1424),余文举的第7世孙余启南从叠石迁至沙溪下泽村,开启了余氏在隆都的第二大脉流。叠石村余氏族谱记载的上述史实,与中山人黄慈博所著《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山文史《中山百家姓寻源》关于余氏渊源的史料一致。

下泽村余氏宗祠有西洋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

余姓在宋代出版的《百家姓》中列第54位,在2015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列第51位,现阶段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四川、江西、安徽、浙江、河南,福建等省。事实上,除了大涌、沙溪两个镇区,中山余氏在小榄亦有分布,不过小榄余氏从外地迁来的时间较晚,是在清代

余氏宗祠大不同

大涌叠石村与沙溪下泽村的两间余氏宗祠,较之本土其他姓氏祠堂有明显不同,各具特色。叠石村余氏大宗祠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正圆形大门和螺地形天井,体现了追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设计蕴藏着族人的堪舆玄机:祠堂正圆形大门像是田螺那片盖子,即通向里面的入口,天井处由大理石铺成的一大片螺旋状图形则似螺身。旧时,余氏族人认为,叠石村地势依山面海,村后的螺地婉转逶迤,理应顺应地势,以螺地祖祠之形存山水之灵气以泽后世。

把叠石村余氏大宗祠比喻成“江湖前辈”的话,下泽村的宗祠则是不折不扣的“后起之秀”。下泽村余氏大宗祠重建于1933年,其前身是建于清代的祖祠,因一场大火坍塌,族人商议重建。当时,余氏后裔中有不少走出国门海外发展,他们给家乡带来了一股大胆新锐的新气候:仿效西洋建筑,打破传统的建筑样式,采用“红毛泥”修建祠堂。所谓“红毛泥”,其实就是水泥,因当时从英国进口,而英国人多是红头发,故得此形象易记的名号。时至今日,该祠成为中山现存较少的中西风格相结合的宗祠建筑之一。

余氏大宗祠曾被作为沙溪卫生院、藤厂、绣花厂、下泽卫生所、公社干部宿舍、生产队队址等,因此才得以在历次历史运动中存留下来。2000年前后,该祠回到余氏族人手里,鉴于年久失修,经族人集资于2004年重修。重修后的祠堂,为两层水泥建筑,设有阳台,像一栋奢华的民宅,门口“余氏大宗祠”几个烫金大字标明了身份。该祠的正殿名为“风采堂”,殿外还有一副对联,“曲江衍派源流远,风采流芳世泽长”,意在提醒后人,该族源自余靖一脉。

史料记载,1933年余氏大宗祠落成之日,孙中山之子孙科、国民党政要林琛派人送来牌匾和对联恭贺。在村中老人的记忆中,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甚至亲临现场。这么高规格的排场,实际上得益于当时村里的两位名人——余森郎和余铭。余森朗生于1888年,1907年赴美国费城谋生,遇到来美国宣传革命的孙中山,深受赏识,不久便成为孙中山的秘书,直至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职位。无独有偶,同村后辈余铭,亦追随余森朗的步伐,留学美国毕业后参加革命并深受重用,成为孙中山之子孙科的秘书。(www.xing528.com)

屋畔何人初见月,明月何年初照人

山水壁画,风物无边

乡邑传承不了情

叠石村名的来由,《香山县志》中有记载:“因村南有打鼓石,西南、西北有雷打石、掌扇石、石堆石,北有西头石,三面繁石叠嶂,故名。”1949年,叠石与卓旗山周边八村合并为旗山乡。1951年,叠石与起凤环、青岗并为旗北乡。2002年,叠石与起凤环叠石为旗北行政村。2013年底,起凤环从旗北村分离出来,成立起凤环社区,这也意味着,从当时开始旗北行政村只管理叠石一个自然村。为此,包括不少海外乡亲在内的各方人士纷纷建议把旗北行政村的村名还原为叠石村。2015年12月,经批准,旗北村委的牌匾换成了叠石村委的新牌匾,这也标志着叠石村“再获新生”。更名后的叠石村辖区面积为4.99平方公里,共有9个村小组,户籍人口约3000。此外,本土知名景区卓旗山亦位于叠石村。

下泽村的得名,史料是这样记载的:沙溪河涌旧时流入村中,村民掘地基或开井,深一层的便是河沙,故当地被称为“下坑”。后来,鉴于秦朝焚书坑儒”历史典故影响极坏,族人避忌于是把“坑”字改为“泽”字,沿用至今。由于下泽村靠近当时的沙溪墟,人员往来频繁,后来有不少外姓人家移入此处。如今,下泽村户籍人口2000多,散布着70多个姓氏,当中以余为大姓,该姓族人有1000多。此外,下泽村是名副其实的华侨村,旅外侨胞数量不少,当地人称“国外华侨比村民还要多”。事实上,超过百年历史的下泽小学便是村里侨胞心系故土、建设家乡的缩影。这间创办于1905年的学校,初称明新学堂,1912年改称丽泽山堂,1930年由旅美华侨林文焕、余福海捐资改建为下泽乡校。1932年,由华侨出资扩建的更大规模的乡校落成,改称下泽小学,沿用至今。

——氏族名流——

余森郎:沙溪下泽村人,1907—1912年任孙中山随从秘书。

余 铭:沙溪下泽村人,留学美国毕业后投身民主革命,曾任孙中山之子孙科的秘书。

余菊庵:1907年生于沙溪下泽村,我国当代知名书画家、诗人,擅长中国画、篆刻,其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他对历代名家墨迹及金石碑刻均有深入的学习研究,自成一格,真草隶篆,各极其妙,有大家之风。

余文姬:沙溪人,香港丽新集团董事长林百欣的夫人。多年来她累计捐赠566.5万港元,兴建隆都医院、沙溪镇体育馆和铺设镇内水泥路。1988年投资2000万港元,在镇内兴建宝珠工业村,此后创办中山鳄鱼恤有限公司。

余金晃:大涌叠石村人,澳大利亚悉尼皇冠机构董事长。1988年开始,他先后为市博爱医院、大涌的中小学幼儿园、颐老院等机构捐资500多万元。2004年3月,他被授予“中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本章图片 夏升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