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氏宗祠:文武兼备寻根追远

高氏宗祠:文武兼备寻根追远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山地界上繁衍生息的高姓之人亦不遑多让,能文能武频出高人。这一氏族,目前主要分布于沙溪、小榄、石岐、火炬开发区等镇区。现阶段,高姓人口达1452万,为中国第15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1.21%,集中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五星村高氏宗祠豪吐村高氏宗祠豪吐村还有一间忠武韩王庙,它与村内高氏族人的渊源颇深,乃开村始祖迁此定居时因敬仰民族英雄韩世忠夫妇而建。

高氏宗祠:文武兼备寻根追远

“高,实在是高!”这句出自经典影片《地道战》的台词,相信大家耳熟能详,闻之往往会心一笑。世事喧嚣,高姓之人历来安之若素,不动声色间流露出高情逸态。在中山地界上繁衍生息的高姓之人亦不遑多让,能文能武频出高人。这一氏族,目前主要分布于沙溪、小榄、石岐、火炬开发区等镇区。

珠玑巷南迁香山

史料记载,高姓源出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之子公子高。高姓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该姓氏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现阶段,高姓人口达1452万,为中国第15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1.21%,集中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此外,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亦有不少高姓族群聚居。

珠三角的高氏祖先,是南宋时由福建迁至粤北南雄府珠玑巷的高师曾、高师孔兄弟。高师曾时任大理寺评事,后被贬为南雄府保昌县县丞,生有高维峤、高维华、高维岳、高维峦四子。南宋后期,这四兄弟开始往珠三角南迁,落脚于新会、广州、南海等地。其中,老三高维岳有一位孙子高震英,迁居于香山。此后,高震英又生四子,长子为高元生;次子高梁生分支于小榄,其部分后裔迁至顺德大良;三子高洪生分支于歧亨村,其部分后裔迁至大石兜村;四子高忠生,则扎根于豪吐村。

据《中山地名志》记载:“豪吐村原由陈姓人在此建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岗背村的高忠生与陈姓人换村至此。”时至今日,沙溪镇的豪吐村、大石兜村成为中山高氏族群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除此之外,明清两代小榄相继又有高元生、高元彩、高惟任、高宪简等几支高姓族人由邻近的顺德迁徙而来。

沧海桑田风物在

据笔者手头上掌握的史料,中山的高氏祠堂至少有两处,分别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五星村及沙溪镇的豪吐村。五星村高氏宗祠位于六和社区五星小区新村正街26号正对面,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曾作谷仓,2003年有过一次重修。该祠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面阔10.9米,进深20米,面积约223平方米。该祠头门前廊上有雕花博古梁架,外檐板上有木雕花鸟、瑞兽等图案。檐下有两根石檐柱支撑,檐柱与山墙间架虾弓梁。大门用花岗岩砌门框,正墙上部绘有不少人物、山水彩画。

建筑形式上,豪吐村的云峰高公祠与五星村的大同小异,硬山式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自先祖高忠生当年与陈姓人换村至此开族之后,高氏一族迄今已26传,宗族人数逐代递增。眼下,豪吐村村民人数超2000,当中大部分为高忠生的后裔。据悉,高忠生立村之初,因地枕山面海,山上多野兔,海边盛产蚝,故取村名为蚝兔。20世纪初,村人取同音字而改名为豪吐,寓此地多出英雄豪杰、扬眉吐气之意,并沿用至今。

五星村高氏宗祠

豪吐村高氏宗祠

豪吐村还有一间忠武韩王庙,它与村内高氏族人的渊源颇深,乃开村始祖迁此定居时因敬仰民族英雄韩世忠夫妇而建。该庙坐西北向东南,面积388平方米,为硬山式顶,两进三间布局,设有偏殿,后进建有轩头廊。该庙大门口刻着一副对联:“声灵昭粤海,英勇镇豪山。”庙内存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制成的一口古钟,古钟高70厘米,钟口直径为55厘米,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据资料记载,韩王庙历经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2012年,该庙被确定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时至今日,这间被坊间视为豪吐村地标的古庙,依然香火鼎盛,悄然守护着世代生息于此的高氏族人。

文武之乡传佳话

与中山大多数村庄不一样,豪吐村高氏族人历来习武成风,上文提及开村始祖修建了供奉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岳飞的副将)的忠武韩王庙,便是最好的例证。据豪吐村武术协会的资料显示,单是在清代科举考试中,该村就出了两位武进士,分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恩科武进士高奇宝、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武进士高锡銮。还出了四位武举人,分别是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武举人高雄璋、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武举人高金榜、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武举人高奇勋、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武举人高腾骧。其中,高奇宝更是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可见其武功之高强。前些年,一块刻有当年高奇宝功名的石碑在豪吐村被重新选址竖立,昭示着当地的尚武精神

20世纪初期,豪吐村坐拥国武、广武、振武三大武馆,为发展的鼎盛时期。历经岁月变迁,村人在和平年代对武术的热衷有所减退,但仍有不少发烧友痴迷。位于村内后门山的豪吐村武术协会,便是旧时武馆的衍生物,门前挂着洪家拳训练基地的牌子,屋内摆放着沙袋等练习设备,木架上有刀、棍、耙等兵器,还有龙狮队的演出道具。由此可见,当地强身健体精神代代传承。

古诗有云:“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携经天纬地之才,赋震古烁今之气。”除了出类拔萃的习武之人,豪吐村史上也出了不少文职高官,这与高氏族人重视教育、以文化惠及乡里是分不开的。豪吐村的始祖高忠生的曾祖父高维岳,1261年任广州城南雄凌江馆的文丞。高忠生的祖父高添,是乡举进士,曾授宣义郎保驾参将。固有的书香氛围,教化了豪吐村及其周边乡民,知书达理蔚然成风。清乾隆年间,这儿建起了一间龙山书院,成为当时香山县的四大书院之一。据《香山县志》记载:“龙山书院在龙眼都坑口墟,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鲁楷倡建,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县彭翥迁建豪吐乡侧,同治七年(1868)重修增建奎阁于右侧。”

荏苒时光,波澜不兴

当年龙山书院的教育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初进书院时,学员先进东斋,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再进入西斋学习,这相当于现在的分级学习。1978年,豪吐村中心大街17号的龙山书院易名为龙山中学,时至今日,除两块重修书院时保留的石碑外,旧时的书院建筑群只留存下前殿部分以及两侧的西斋和东斋。另外,为了与书院的风格相统一,校内的教学楼皆建成宫殿的外形。一直以来,其丰富的历史、乡民、华侨捐资助学的热忱是龙山书院(中学)的一大财富,此外更少不了名人的身影,国民党元老之一胡汉民国民政府政学系领袖杨永泰、广州数学奇才刘芙初等人都曾在这里执教。

虎逊岩下话变迁(www.xing528.com)

距豪吐村不远的大石兜村,同样是高氏族人的聚居地,追根溯源,他们的祖先是亲兄弟。这里有一座码头山,高氏族人于南宋时期进村定居,进村的路上有一块天然巨石。无论何人进村都只能兜路行(粤语绕行的意思),长此以往,村名便叫大石兜。可惜的是,“大跃进”时期,因兴修水利,这块镇村的巍巍巨石被炸掉了,早已无迹可寻。

幸好,大石兜内的码头山还保留有其他古迹,最为出名的便是虎逊岩与观音庙。旧时,这里曾是众多中山人踏青郊游的名胜。早在明代后期,码头山上就建有多座禅院、庙宇、僧房,其中以观音庙的香火最为鼎盛。一直以来,石岐及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频来瞻仰。其实,码头山并非崇山峻岭,海拔不超百米,仅是珠三角沿海地区沉积下来的小丘陵而已。

撷一缕明媚,许一份怀想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虎逊岩的得名,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在明代此处曾是猛虎出没之地,村民颇为忌惮。后来来了一位名叫元默的高僧,他在码头山一处的山洞与猛虎诵经阐理,久而久之,经他的佛法点化,猛虎起身而退,消失得无影无踪。至此,虎患得以消除,“虎逊”的说法随即流传开来。当然,坊间也有另一种说法,即“逊”字通“驯”字,同样表达猛虎被驯服的意思。

这个传说近乎荒诞,不过《香山县志》里却有明确的记载,当地有一位高姓文人写了首诗感叹:“传闻驯虎寄岩间,岩逊高僧虎不还。僧迹何年无可考,虎名千古未曾删。佛灯远照闲人味,圣水常清点石顽。咫尺天然灵胜地,留题尊重莫惭颜。”有意思的是,对于虎患,清康熙十年(1671),时任香山知县申良翰曾写过一篇《驱虎牒城隍文》,他在牒文中警告噬人的猛虎,识趣的赶快离开本邑,否则“不用命者,纳诸陷阱,殪于锋城”。

瞭望天际,繁花落地

倚在时光的路口

除了生动有趣的传说,虎逊岩的摩崖石刻亦有来头:“驯虎高僧留胜迹,香烟灵气结慈云”、“铁城西内梓材春,虎逊岩僧迹未陈。惭愧渡河怀囊拙,须知河外亦吾民”、“登高俯览众山收,水碧天清一色秋。远听松涛如激战,又惊烽火起前头”……数百年来,这些香山乡贤及文人留下的石刻悄然传递着“中山旧八景之一”的沧桑风情与时空禅意。可惜的是,那个名为“虎逊”的天然溶洞早已不复存在。溶洞的周边,过去还有狮子门、驻马埔、蟾蜍石、三杯盏、燕子窝、浴鸳池、晒书台、仙人掌景点,史称“虎逊岩八景”,如今同样无迹可寻。岁月的更迭,带走的是一个接一个时代的物事,空留回忆。

——氏族名流——

高奇宝: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恩科武进士,御前侍卫。

高锡銮:清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武进士。

高雄璋:清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武举人。

高金榜: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武举人。

高奇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武举人。

高腾骧:清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武举人。

(本章图片 余兆宇 夏升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