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雅莲花君子风-中山客访宗祠

清雅莲花君子风-中山客访宗祠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灭东周后,周朝宗室留下的姬姓子孙,大多以周为姓。据龙头环村周氏族谱显示,该村周氏的始祖为周子高。后期屯兵遣散,周子高等13名男子选择定居于此,一共有9个不同的姓,史称“九姓十三丁”。扎下根基后,周子高生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随后迁至隆都西平村,并繁衍出西平村周氏家族这一分支;而另一个儿子则留在龙头环村,发展至今已有23传,目前约有村民五六百人。

清雅莲花君子风-中山客访宗祠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当之无愧的传世名作,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成为后世不少名士追求的精神境界。在沙溪镇龙头环村,就世代居住着一群与周敦颐关系密切的人——龙头环周氏,他们正是传承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别称)的后世子孙。顺便插句题外话,笔者出生于粤东北山区的一个偏僻小镇,镇上几乎90%以上的人都姓周,同样开枝散叶于濂溪先生。

周敦颐后裔居多

周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关于其起源目前存在几种说法,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商朝后期,古公亶父为躲避游牧民族侵袭,率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故称周族。其曾孙姬发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秦灭东周后,周朝宗室留下的姬姓子孙,大多以周为姓。从北宋末年开始,周氏族人开始大规模南迁广东。鸦片战争后,不少岭南周氏家族陆续乔迁海外,以潮汕地区所占比例最大。

在广东的周氏族人中,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后代人口最盛。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周敦颐曾南下广东,为官四年。他清廉爱民,功绩卓著,其子孙也跟随先祖行踪,陆续迁往岭南定居。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周敦颐后裔今有60万人,分布于珠三角、潮汕和粤西地区。

据悉,周敦颐的第四世孙周直卿,是周敦颐留在广东的后裔,后来成为广东周氏的始祖,中山周氏同样由周直卿而来。据龙头环村周氏族谱显示,该村周氏的始祖为周子高。据介绍,明朝初年,天下初定,香山地区沿海海盗猖獗。为防海盗,明军设立营寨于小榄和高沙,效仿古代屯兵之法,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大规模地围海造田。此时,周子高是屯兵的总旗。后期屯兵遣散,周子高等13名男子选择定居于此,一共有9个不同的姓,史称“九姓十三丁”。此处原按南北二寨各分成村,只因村后山冈起伏如游龙,以“双龙环绕,头尾聚居”之意,村民们把南寨改称为龙聚环,北寨改称为龙头环,一直沿用至今。

扎下根基后,周子高生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随后迁至隆都西平村,并繁衍出西平村周氏家族这一分支;而另一个儿子则留在龙头环村,发展至今已有23传,目前约有村民五六百人。从全市范围来看,共有14个村出现有周姓,当中属于周敦颐后裔的有7个村。相关族谱显示,除了龙头环、西平和张家边外,中山其他村的周氏大多是由新会搬迁来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仅有119字的小品文《爱莲说》,是周敦颐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托物言志的独特魅力流传千古,名扬天下,为周氏族人留下一笔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而在龙头环村,周敦颐后人一直恪守着先祖的爱莲祖训。他们重教、好义、廉洁的家风,也仿如一股“濂溪清风”,绵延不绝地吹向香山大地,随着时代变迁焕发生机。

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

清雅之风

风物载道模范乡

沿着岐江公路往西,到花园大街直入,不过几百米就可见到龙头环的绿色琉璃瓦牌坊,门联上书:“益桑梓睦芳邻修养谦逊,汉文化道人寰磊落光明。”牌坊左右两边有两个小门楼,正面刻着“博爱”、“和平”,背面则是“康政”、“团结”。进入牌坊信步而行,发现这是个工业文明与乡土气息相互融合的水乡村落,不染喧闹。狮滘河从旁悠悠而过,海傍街外的堤岸杉柳交织,一座挂着限载“5T”标志的旧水泥桥串联着村子与外面的世界,偶尔有乡民踩着单车或骑着摩托车从上面经过。

漫步村中,探寻者不难发现,这里的路灯较为新奇。半卵型的奶白灯罩,光洁流畅的线条,其造型甚至比城区的路灯更具现代感。尤其在村中那片色调朴素的岭南老宅衬托下,愈发引人注目。这些新的事物,仿佛在提醒着外人,龙头环是中山最早有电灯的乡村。彼时村中有发电厂,但发电量有限制,若是哪家的电灯功率过高,还会引起警报。但那小小的光明,也引领着村民早早摆脱煤油灯的束缚,迈向更为便利自在的生活

沙溪是侨乡,从龙头环走出去的华侨自然不会少,他们发达或起势后,又汇钱回来起建碉楼或华侨大屋。这个面积不大的村落,零星分布着16座碉楼。这些碉楼多为单门独户,以铁石结构建造,一般高三层左右,每层东南西北各开一个枪眼,坚固难摧。不过,当你抬头仰望碉楼的时候,也别忘了低头看看脚下的风景。龙头环上街、下街、大塘街等处,零星分布着多个民国时期的沙井盖,部分还留有“龙头环乡建委会置”、“盗卖私买严拿重罚”等昔日的字迹,并注明了“民国贰拾六年”的制造时间。一打听,原来又是旅美华侨周崧的善举。

20世纪30年代,当时尚属中山县二区(沙溪)的龙头环乡环境甚差,道路凹凸不平,垃圾随处可见,乡民一度生活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中。有闻于此,周崧先生从美国汇回巨款,请工把龙头环主要街巷的沟渠全部改建为地下水道。铺设整齐的石板街道,外添路面沙井盖80个,以保下水道通畅。此一大手笔,影响深远,迄今80多年过去了,龙头环乡民的生活仍受恩惠。此外,建好下水道的同时,龙头环又在村子主要街巷两旁添置了100个用进口水泥、钢筋建造的垃圾箱,便于村民统一倾倒垃圾。如此这般,没过多久,龙头环旧貌变新颜,在环境卫生方面成为当时中山县各乡村做得最好的一个,被誉为模范乡。

走了没多久,便来到位于龙头环上街的周氏大宗祠。该祠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443平方米,为二进三间布局,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祠堂大门门联上书“道源衍派,理学流徽”,前殿朱漆屏风上也刻有“爱莲世泽”的字样。后殿还有一副对联上书“派衍濂溪,支分香邑”,诸多种种,鲜明诠释了这间祠堂与廉溪先生的密切关系。如今,被尊奉在祠堂后殿神龛正中的,正是当年带领将士漂流至此的湖广道州营道县人士、香山屯田官拜总旗周子高与其夫人黄氏的牌位。(www.xing528.com)

砖雕玲珑精致

周氏大宗祠的砖雕很有特点,雕刻于青砖之上的人物、山水、花卉、寿桃、福字、寿字等图案,可谓玲珑精致。祠堂右侧的门官神龛同样是以砖雕制作而成,以牡丹、杨桃、石榴等吉祥物为题材,雕工细腻,寓意富贵吉祥、福寿双全、多子多福。此外,祠堂檐板处还刻有各种精美的戏剧人物,屋脊上还有腾龙祥云图案的灰雕。

眼前的祠堂看上去古韵悠然,但在2005年前,这儿却是一幅残旧破败之景。周氏大宗祠是在清光绪二十二丙申年(1896)由周氏族人在原宗祠地址上扩建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征用作了谷仓。到了20世纪80年代,它还被用作制衣厂,2000年前后才“回归”至家族。此时的祠堂,由于年久失修,里面的地砖、屋顶等均损坏严重。眼见于此,周氏族人群策群力,精心拾掇祠堂的里里外外,恢复了祠堂往昔的面貌。眼下,它成为了当地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心、周氏宗亲的寻根之地。

腾龙祥云图案

檐板处刻有精美的戏剧人物

有意思的是,周氏大宗祠的正堂一年四季都摆放着一盆莲花,显得分外清雅。虽然正值冬日,花凋叶枯,但它依然保持着清姿素容的君子风仪。从古至今,龙头环的周氏族人至今仍保持着爱莲的遗风,而濂溪先生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高尚品格,多年来一直被周氏子孙们所继承和传扬。对此,咱们可以从村内一条被誉为“教师街”的鸭母塘正街一探究竟。据沙溪当地侨刊记载,这条街的民居依次排列成七条巷,居住着110户人家350多人,住户不少是世代书香家庭,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甚至有人统计过,这条街出了十位校长、近百位老师。要知道,这条街并不是规划的教师住宅、宿舍区,如此高比例的教师数量的确罕见。这些老师当中,有的已经退休颐养天年,有的仍继续辛勤耕耘。至于执掌教鞭的形式,有夫唱妇随的,有兄弟携手的,有子承父业的……据史料记载,20世纪50—70年代,龙头环的教师遍布中山沙田地区。每逢周末,三五成群的他们往往踩单车、抄近路回家,那穿村过户的阵势不可不谓壮观。而他们家附近,即鸭母塘正街的尽头,正好位于凤岭的山脚下,有一口方形老井。甘美的山泉长久以来滋润着这方土地,诚如这些可敬教师的默默奉献,二者相互辉映。

此外,当地还有捐资兴学的典型。位于龙头环的周崧纪念中学,是知名的旅美华侨周崧捐款所建。结束了当地学生要在村内周氏大宗祠和刘光祠作为临时教室上课的历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此等善举,冥冥之中契合了濂溪先生重教、好义的祖训。

——氏族名流——

周尚文:字质善,石岐人。少时颖俊,选入郡学从翰林侍制黄哲读书,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解元,乙丑年登进士第,授福建龙岩县丞。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

周 崧:字毓彦,龙头环人,华侨捐资为家乡兴学、支持桑梓建设先驱者。他早年赴美国谋生,创办中兴公司,以经营方略著称,成为旅美华侨企业家之佼佼者。193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嘉奖令,表彰其为家乡做出的卓越贡献。

周慧敏:被称为香港玉女”掌门人,籍贯中山,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香港歌坛和影视圈的当红女艺人。除了演艺事业外,周慧敏还与香港名作家倪匡之子倪震谈恋爱20年,期间分分合合的传闻赚足坊间眼球。两人最终于2009年1月5日举办婚宴,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章图片 夏升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