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根追远,中山客访宗祠

寻根追远,中山客访宗祠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李氏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有60多人,声势显赫。放眼广东全省,李氏人口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陈氏。至于中山李氏,有87000多人,位列本土第五。南区恒美村的李氏宗祠,正是中山李氏源远流长的典型写照。如此这般,李氏宗族便庞大起来,一跃成为中国的大姓。基于乡思之情,祖籍恒美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协商集资,于1920年建起李氏宗祠。毕竟,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旧的李氏宗祠先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寻根追远,中山客访宗祠

在中国历史上,李氏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有60多人,声势显赫。时至今日,它成为中国第一大姓,人口达9200多万。放眼广东全省,李氏人口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陈氏。至于中山李氏,有87000多人,位列本土第五。南区恒美村的李氏宗祠,正是中山李氏源远流长的典型写照。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晨曦中醒来、日落中沉寂的古朴村庄。

名门之后人丁旺

李姓是怎样来的呢?说来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史料记载,李姓的始祖为皋陶,是为帝少昊的后裔。皋陶在著名古帝尧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为“大理”。他尽职尽责,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他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在家奴的帮助下,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当时正值果实成熟季节,沿途的李子树上挂满了李子。母子俩一路逃命,饥饿不堪,摘了路边的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便决定改姓“理”为“李”,这便是李姓的由来。此后很长一段时期,李姓还是个小姓,姓李的人不是很多。到了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铁、朱邪、董、罗等姓氏的不少臣民,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均被李氏皇族赐姓李。如此这般,李氏宗族便庞大起来,一跃成为中国的大姓。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不过,一直到了南宋咸淳七年(1271),石岐才出现李氏族人的影踪。是时,麻洲街李氏一族的始祖李桂窗从新会迁徙而至,此后其子孙开枝散叶至黄圃、沙溪、张家边等处。南宋末年,另一支李氏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辗转迁徙至小榄。元、明两代之后,南区、隆都、神湾等地的李氏,亦陆续从不同地方迁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至清代,中山李氏科举之风兴盛,先后出了15名进士、12名武进士、62名举人、43名武举人、57名贡生、5名监生。这一实绩,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山李氏向学奋进的精神风貌。

南区恒美村现有户籍人口2800多,9成以上都是姓李的。南宋末年,李松岗兄弟从新会荷塘恒美里辗转迁此建村,为纪念故地,取名恒美村。这一族人丁兴旺,此后不少人外出谋生,甚至走出国门。基于乡思之情,祖籍恒美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协商集资,于1920年建起李氏宗祠。到了2000年,李氏后裔在原址附近新修一间更为气派的宗祠。

一衣带水桑梓情

中秋节后的下午,阳光柔和,几片黄叶随着清爽的秋风悠悠飘落在高大的恒美村牌坊下。牌坊两旁的对联,写的是“恒宗衍发金书载史彰人杰,美景宏收玉带环村显地灵”。过了牌坊,直走的话是“宋帝遗址”沙涌村,往左边走才是恒美村。

除了古朴的头进,宗祠后面还连着一栋现代气息的纪念堂

檐下墙角

石雕活灵活现

岐江的一条支流环绕着恒美村,带来丰沛的水源,也带来弥足珍贵的过往回忆。这条支流据说立村之时就有了,以前河床宽得多,可以行驶船只。20世纪很长一段时期,乡民还依靠它洗衣做饭,灌溉农田。据老一辈人回忆,当时还是生产队的时候,河面上尽是摇橹式的小船,乡民依据船只的大小称之为九通艇或七通艇。每到出勤收割水稻时,他们都是坐着这种船出入,日子虽说清苦,但别有一番味道。改革开放后,种田的乡民减少了,河面日益变窄了,往昔船来舟往的画面成了一种回忆。

这条河涌之上,横跨着一座拱形的石桥,即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步月桥。桥旁刻着中山市人民政府此前公布的“中山市历史建筑”几个蓝色大字。一桥之隔的河对岸,伫立着一座六角亭子。它叫步月亭,名字与桥对应,绿色琉璃瓦下、红色圆形柱子上书有一副对联:“桥古岂无人步月,亭幽自有客登台。”继续往下游走,不过百米又有一座石桥——恒美恩仲桥,它是恒美村澳洲乡亲李恩仲于1983年捐资兴建的。依葫芦画瓢,恩仲桥旁边也有一亭子,名为恩仲亭,乃村民往来休憩之场所。

此外,位于村西北侧、1935年由华侨捐资兴建的恒美学校也值得一看,因为这里有一座“飞机楼”。这幢建筑在造型上巧费心思:正中的大门前是十多级阶梯,呈半圆形,向前凸出;左右两侧,还各有两个同样是向前凸出的半圆造型。据说从空中鸟瞰,就能清楚看出是飞机造型,中间位置是机头,两旁则是机翼,很有意思。

村内的李氏宗祠位于偌大的篮球场对面,与中山的一般祠堂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外观上看,除了古朴的头进之外,后面还连着一栋气派的建筑,名为恒美绍美纪念堂。原来,李氏宗祠是三层结构,不仅是族人拜祭、上香的场所,更是集演出舞台、会议场所、老年人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据悉,这座宗祠于2000年修建落成,修建之时族人已经考虑到既要作为纪念先人的场所,又要讲究实用。

这间祠堂宽敞明亮,共有三层楼,三楼的墙上悬挂着李氏太公和历代传人的照片。与其前身相比,新的李氏宗祠与原先的模样有很大区别。毕竟,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旧的李氏宗祠先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不管怎样,它还是保留了下来。村里老者谈及,新的宗祠比当年整体向后移了一段距离,只有门口那一部分与当年的相似。

吉祥图案灰雕

正是这样一座宗祠,维系着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海外侨胞之间的血脉情缘。至今,恒美村内还保留着100多栋侨宅老屋,它们与雄伟的李氏宗祠一样,似乎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昭示着华侨们的创业艰辛和落叶归根的爱乡情怀。这些侨宅,大多建成于百年以前,最晚建造的也有七八十年的楼龄。沿着村旁河涌走不过几百米,即能见到恒美最有名的一栋侨宅。宅子有名,是因为宅子主人的后代如今是加拿大卑诗省议员。这是一栋青砖黛瓦的两层半楼房,朱漆趟门,乌漆窗框,彩绘玻璃。墙面上绘着桃花喜鹊图,图案两侧题有毛笔的诗词,而这些图画和诗词却被框在带有西洋风味的浮雕边框里。一打听,村内其他侨宅的风格大体与这一栋类似,既带有传统色彩,又融汇着西洋风格。不过,如今住在这些侨宅里头的大部分不是华侨的子孙后裔,而是租来居住、在周边工厂企业上班的外来打工者。(www.xing528.com)

开枝散叶在四乡

涌头村位于沙溪镇的西南面,南邻横栏镇,东邻大涌镇,现有户籍人口2600多,李姓占了多数。涌头村李氏宗祠位于中大街东中一巷,建于清代,为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大致一看,祠堂略显破旧,不过前檐还保存有精致的木雕、灰雕。

涌头村李氏宗祠比较陈旧

宗祠重修加入了现代元素

涌头村李氏宗祠起凤环位于大涌镇政府西北3.6公里处,赤洲河依村南边而过,可谓山环水抱,现有户籍人口1100多,以李姓居多。据该村《李氏族谱》载,明宣德五年(1430)大岚李族第六世祖李云翠从岚田迁居于此,名为竹仔林村,清道光初年改称为起凤环。据悉,村内原有三间李氏宗祠,坐落于内堡第七、八巷之间的小祠堂因年久失修,已于20世纪50年代倒塌。坐落于内堡十一、十二巷之间的配岳李公祠,在新中国成立后做过粮仓,除天井、门面有所改动外,其余均保持原貌。

汛地位于五桂山办事处南偏西约1.3公里处,属龙石村委会石鼓经联社。明崇祯年间(1628—1644),李安元的三个儿子李祥震、李祥麟、李祥凤从梅州五华县迁此立村。清代,朝廷曾派兵在此驻防,当时河道流经村前,有专人负责防汛,遇山洪暴发时便响锣通知村民疏散,故称汛地。村内乡民原为单一的李姓,后有廖姓迁到村侧立村,取名廖屋。汛地李氏祠堂,初建于明崇祯年间,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扩建为两进三间,为硬山式顶、抬梁式木架构,面积约150多平方米,内墙上部还绘有古代人物的彩墨画。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岐山村,在南朗镇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悠久。沿着平坦光洁的水泥路走进村内,可以见到南北贯通的窄巷两旁仍保留着一座座青砖瓦房,几乎每座房子面前都有一个栽种上龙眼、芒果、三稔、荔枝等果树的庭院。这个常住人口不超过1000人的小村子,祠堂却有五座,分别是朝阳公祠、潮严公祠、静隐公祠、鸣岐公祠和李氏公祠。这五座祠堂建筑面积在300至350平方米,先后建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其中,坐落于村中心的李氏公祠,面积最大,由20世纪90年代几位旅美乡亲捐资装修,还安装了电灯光管和大号风扇。岐山村每年一度的敬老祝寿活动,村中有人家男婚女嫁宴会都设在里面。每逢宴会之日,人声鼎沸,热闹喜庆。

——氏族名流——

李孙宸:字伯襄,小榄人士。明万历四十年(1612)乡试壬子科第二名举人,次年京都会试癸丑科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晋升为詹事府侍读学士兼宫廷教习、南京礼部侍郎署理礼户两部尚书事。明崇祯初年授礼部尚书,病故于任内,终年五十五岁,封赠太子太保头衔。

李耀祥:祖籍小榄,香港殷商,曾任香港东华三院主席、华商总会顾问、香港大学校董、中文大学筹建委员等职,获英女皇颁发加冕奖章。

李敏周:石岐人士,自幼活泼好动,富于冒险精神。18岁时,得乡亲梁坤和(澳大利亚昆士兰香蕉香山籍巨商)帮助,远涉重洋,到澳大利亚梁坤和的农场当小工。此后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自学英语,并经营起一间店铺,不到几年时间就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他在一次回国探亲时,有幸得到在上海先施公司任职的黄焕南的帮助,与中山同乡刘锡基合作,于1926年在上海创办大型百货公司——新新公司。新新公司综合了先施和永安二大百货公司的特点,集百货、餐饮、旅游业之大成,名噪一时。

李君毅:祖籍沙溪涌边村,香港著名旅行家、教育家、摄影家、作家。数十年来,他对香港史地、旅行摄影研究甚深,撰述颇丰。其间他不断地出外旅行,游历世界各地,有“现代徐霞客”的美誉。

李郁焜:祖籍沙溪涌边村,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毕业,1936年曾任广东第四军区后勤部主任、张发奎部队参谋长。1937年1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2月任广东省警察局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广东第六行政督察专员,接李汉魂将军任保安司令。1945年擢升为上将,曾代表国民党部队接受两广、两湖日军投降。

岐山村杰出人物:宋代期间,李桂窗被授予宋朝敕封威大将军。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李家壁中举人,任职香山县东乡局局长。清代末期,李禄超追随孙中山闹革命,推翻清政府,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大元帅府秘书、大本营秘书,1929年又以国民党中央委员身份出任中山模范县县长。李华照早年曾参加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山建立农民自卫军,发动和领导了有名的中山卖蔗埔农民起义。他是中共中山县委第一任书记,牺牲时年仅26岁。

(本章图片 夏升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